旺報社評》大陸對外貿易出現新趨勢
社評
從大陸相繼揭幕的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及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可以嗅出大陸疫後對外貿易復甦與轉型的訊號。31日揭幕的廣交會,場館規模與參展企業均創新高;6日將開幕的進博會,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400家廠商和近41萬個人報名,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達289家,創進博會之最。
臺灣三角貿易遭遇挑戰
今年以來,大陸整體經濟與進出口貿易都面臨諸多挑戰。據大陸海關統計,今年前3季大陸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0.8兆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微降0.2%。不過,無論就「買」或「賣」而言,大陸商品、服務和市場都仍然具有吸引力。而且,經過3年疫情與中美經濟對抗的衝擊,大陸經濟轉型已有所成。
大陸對外貿易出現一些新趨勢。首先,大陸對外貿易市場結構正在變化,將與新興市場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本屆廣交會,來自中東、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區的採購商數量顯著增加。根據開幕前大陸公佈的數據,本屆廣交會共有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多名採購商註冊,其中歐美採購商預註冊人數較上屆同期增長8.6%,「一帶一路」國家增長11.2%,《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家增長13.8%。具「風向標」性質的廣交會顯示,大陸對外貿易市場結構出現變化,已與新興市場建立更多的聯繫。
大陸近日發佈的經濟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變化:前3季大陸對「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值14.32兆元,同比增長3.1%,佔進出口總值的46.5%,已接近一半。東協已連續多年成爲大陸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位居第二。相較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中東、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的潛力更大。選擇新興市場是大陸國際貿易市場結構的優化調整,也代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新趨勢。
對臺灣而言,大陸是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進口來源地、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最大對外投資地,對臺灣融入全球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兩岸貿易以「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三角貿易」爲主要模式,在大陸對外貿易新趨勢下,「三角貿易」模式將遭遇嚴峻的挑戰。臺商需因應大陸經濟新情勢,深度融入大陸產業鏈,才能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
強化兩岸經貿融合發展
其次,大陸對外貿易涉及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某種程度代表全球產業、市場的新趨勢。無論是「賣全球」(以出口爲目的)的廣交會,還是「買全球」(以進口爲目的)的進博會上,新技術都成爲重要展示和交易的對象,反映了大陸近年產業升級、市場升級有所成就。本屆廣交會,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新三樣」(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成爲焦點。
許多著名跨國公司開始將進博會作爲全球新產品的首發地、前沿技術的首選地、創新服務的首推地。高通新發布第三代驍龍8旗艦移動平臺,用5G和AI爲手機、汽車、智慧型穿戴裝置等帶來全新的體驗;歐姆龍第八代桌球教練機器人將在進博會亮相;GE醫療的Vscan Air「口袋超音波」也將首次展示,超過400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將在本屆進博會展示。大陸的廣交會與進博會,已成爲了解全球智慧創新、新產業、市場新趨勢的重要觀察平臺。
某種程度上,大陸的進出口貿易,反映了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伊維拉日前表示,全球貿易將在2024年復甦,在中美對立背景下,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規模仍然很大,達到約31兆美元。
全球經濟發展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世界經濟格局和產業鏈,都處在變動和調整之中,臺灣作爲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與大陸加強經貿往來、融合發展,是實現轉型升級、重塑國際競爭優勢的最佳途徑。無論哪一個政黨,都應正視希望強化兩岸經濟交流的多數民意,不要出於意識形態的操作,而傷害臺灣長遠的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