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所不知道的三大重點 六大行庫有苦說不出

除了在海外聯貸授信無擔保是常態之外,外界還不知道二件事,一是行庫最早是從2012年開始和Orpea S.A.往來,二是Orpea S.A.在2017年甚至拿下法國央行所給予的超高等級信評。

根據各大行庫所彙報的資料,若仔細檢視這件法國療養集團的聯貸案,首先,該案是自2012年開始和公股銀行合作,再者,該案在2017年各大行庫參與借新還舊相關聯貸案時,當時法國央行給予A3,亦即在當地財務評等爲「強勁」的評級,若細看該公司的營收,該公司2017年營收爲31.28億歐元,到2020年成長爲39.22億歐元,營收規模擴大約10個百分點,另外2020年有約2.1億歐元的稅前淨利,更有1114個營業據點、11萬張老人牀位,就當時行庫的徵信資料,這種條件的集團,有機會的話幾乎不可能不參加其聯貸案。

至於立委質疑:爲什麼是這六家行庫踩雷?「苦主」行庫也覺得非常無奈;因爲目前國銀的海外分行裡,只有臺銀、合庫、兆豐、華銀、一銀、彰銀這6家分行在倫敦或歐陸有分行,大多數的民營銀行在歐洲市場並無據點,而是集中在海外如美國、東南亞等其他地區,因此,這次的法國療養院聯貸案的踩雷銀行都是公股銀行,也是因爲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有分行的全爲這6家公股銀行,其他民營銀行沒有這種「地緣關係」,自然也踩不到雷,尤其是歐洲地區臺商不多,因此自貸案更少,授信更向當地企業集團的聯貸案集中,但這種「集體踩雷」,卻被渲染爲「特定人士」下達指令,尤其是公股行庫和該集團有聯貸關係的起始年是2012年,是在政黨輪替之前,並非2018年,但還被泛政治化的渲染,更令許多公股人士一頭霧水。

就事輪事迴歸專業面討論,主掌海外授信業務多年的公股金融圈人士指出,海外市場除非所承作的是和不動產有關,或是和船運、飛機有關的放款,否則的話,全部都是無擔放款,不動產放款,擔保品是商辦大樓,至於船運及飛機有關的放款,則直接以飛機及船舶本身爲擔保品,尤其是海外授信更重視集團本身的信評、財務條件等,這些遠比擔保品重要,此外,包括美國、澳洲這些國家,重視的並非授信時的擔保品,反而是商用不動產本身的「租金收益率」,正因爲如此,在去年疫情之初,承租率下降時,許多大型行庫的美國分行就被要求拉高提存,換言之,在這些國家主管機關看來:「有擔保品的授信並非萬靈丹,無擔保品的未必就有疑慮!」

此外,銀行法第72條之2,金管會已把海外不動產放款相關授信,連同商辦不動產都一併納入限額範圍,這使得公股銀行,甚至全體國銀,因此在授信上能承作「有擔授信」的空間更加有限。

另一位兼有主掌國內外授信經驗的公股人士也指出,這就和在國內承作授信案一樣,包括臺積電或臺塑這些首屈一指的國內企業集團,大多數都是無擔授信,至少佔8成以上,但國內從來不會有人質疑作這些企業集團的無擔授信有風險;現在若回頭去檢視Orpea S.A.的財務條件,不論是信評、營運規模都是在該領域的第一品牌,公股行庫承作該聯貸案也合乎情理,倘若因爲該公司現在的財務困難,就質疑當初的承作,未免「事後諸葛」。

一件總值臺幣45億的聯貸案,六家行庫平均攤下來,一家大約平均攤不到8億臺幣,由於這家上市公司只是暫時停牌,其他付息由於還正常,因此按金管會規定,多家行庫目前提存約1成,公股行庫的年終獎金不致受該案的影響。即使最壞情況下該公司破產,行庫內部估計依照債權順位清償分配,損失率頂多7成,平均損失約在5至6億;至於公股銀行的海外授信品質如何?根據多家大型行庫的最新統計,目前行庫的海外逾放比都在相對低檔的水準,大致介於0.2%至0.5%之間,資產品質算是控制得不錯,在各大行庫之間,國內的聯貸案動輒上百億、數百億,然而一件總金額只有等值45億臺幣的海外聯貸案,現在卻因爲外界對於海外聯貸市場的誤解而掀起始料未及的風波,六大行庫只能「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