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日月潭 賞水波朝霧、踩世界三大曼波田

遠望水社大山拉魯島,清晨的日月潭美不勝收。(圖/郭涵羚提供)

從小到大,來過很多次日月潭,但從來沒有踏上魚池鄉西南方的頭社。如果說日月潭是蛋黃區,那麼頭社就是鮮少人造訪的蛋白區。在散步的雲日月潭生態民宿主人範懷仁帶路下,頭一次,我跳脫觀光客眼光,發現全新日月潭。

頭社是邵族舊聚落,也是從濁水溪進入邵族範圍第一社,故得名。它曾是魚池最重要的米倉,魚池居民流傳一句諺語:「頭社米水社魚」,昔日頭社盆地盛產稻米時,一片金黃。如今三聖宮廣場旁的一座大型木造碾米機,見證這段輝煌歷史。

換上雨鞋,我們前進日月潭活盆地。日月潭現址爲「月潭」,頭社盆地爲最初「日潭」的所在地。湖裡泥沙淤積,加上腐爛水草,千萬年累積成草泥炭土,像一座浮在沼澤上的浮田

「你可以想像成一個大焦糖布丁,在焦糖上種水稻。」範懷仁解釋。如此特殊的地質,除了頭社,世界上僅荷蘭羊角村(Giethoorn)、緬甸茵萊湖(Inle Lake)等地有。

這塊土地會跳舞。往上一跳,肉眼可見土地微微震動,像形成海波浪。行進更深處沼澤,若非踏着鋪設的木板,雙腳恐怕更下陷,卡在泥沼中動彈不得。同行旅客們一個牽着一個,形成一堵人牆,幫助彼此安穩前進。

就是在這片活盆地,範懷仁和太太林冠妘建造了自己的家。他說自己是懷有民宿夢的傻子,尋遍苗栗、南投、嘉義與澎湖等地,最後在頭社買地落腳。花費近3年割草整地,觀察當地地質水文,勾勒夢想基地。

但,活盆地地質鬆軟,難以起厝怎麼辦?他自畫平面圖,參考歐美生態工法,打下近800根木樁,終於蓋好房子。這幢建築持續進化,裝設屋頂太陽能板、屋外風力發電裝置,提供部分電力。如今散步的雲是全臺唯一取得低碳建築(LCBA)鑽石級、永續旅遊(CU-GSTC)雙認證的民宿。

日月潭的多變、頭社的獨特,讓夫婦倆徹底紮根。頭社保留60年代農村風貌,溝澗間,鋪設長條石塊,做爲洗衣板,成了「阿嬤洗衣場」。就算現在人人家中有洗衣機,阿嬤們還是每天都來報到,跟鄰居社交、聊八卦。

穿梭村落,從村子的彩繪牆,一窺農業生活樣貌。一開始村民自己畫,後來加入藝術家畫作養雞養鴨、插秧與收割,全是最樸實的農家日常。經過一幢民宅,居民很實際,直接把「五穀豐收,源源不斷」的願望,畫上自家牆面。

晚間,我們來到阿爸食堂。歷經劉家5代、超過百年的三合院老厝,以前廣場是曬穀場,也是家人舉辦婚禮的喜慶之地,如今劉家父子掌廚,戶外辦桌,變成阿爸食堂。

水裡溫體豬加入茶葉,燜滷2小時的阿薩姆紅茶滷肉上桌,吃起來帶點茶香,完全解膩;麻油荷包蛋充滿香氣,淋在飯上,或直接喝湯頭,「以前坐月子若嫌雞腿貴,就用麻油蛋滋補。」範懷仁說。

飯後的紅龜粿,是80幾歲的阿嬤親手做的。一頓飯,勾起古早回憶。庭院的炭火,好像燒得更暖了。

隔日清晨,我們起了大早,追日月潭朝霧。「水沙連」指的是魚池水社地名舊稱,也意指水波嫋嫋,朝霧如紗。

範懷仁深知觀賞朝霧最好的地方與時刻。「秋冬時節、日出前後20分鐘最好,」他說,「8點以後的日月潭,就變回一個水潭。」

6點40分,我們在臺21線、近頭社派出所的路邊,幸運見到一層透明薄霧,籠罩頭社盆地。轉往水社大山日月潭出水口,範懷仁竟變出咖啡和點心,我們在座位區啜飲咖啡,眼前視野換成潭面倒影。

抵達朝霧碼頭時,陽光強力放送,追朝霧重頭戲已提前落幕。看見「水沙連」得靠運氣,就算運氣好,有時也只有10來分鐘就散去。但清晨潭景,無論哪一面都令人醉心,這是屬於日月潭的魔幻時刻。

由於疫情,我們見不到國外觀光客,但卻意外擁有異國體驗。從羊腸小徑,進入烏布雨林峇里島主題餐廳,餐廳全部裝設皆由峇里島運送而來,連椅子、地板都不放過。我特別喜歡它的發呆亭,以及水池反射光影。

開在路邊的哇拉蜜(Walami)法式手工冰淇淋店,是另一個臺法混搭、異國驚喜。老闆黃鑫當初用綿綿冰,跟法國人交換法式冰淇淋做法,以在地水果,創造獨門滋味。他特別推薦彰化酒釀大村葡萄、山刺番荔枝。吃起來口感綿密,還吃得到果肉。

原來,日月潭還擁有這麼多面貌。夜晚,我們在民宿觀星。獵戶座的腰帶特別好認,在夜空中閃亮清晰。

躺在3樓戶外浴缸泡澡,我暗自下了決定,儘管已來過無數回,但我願意,下回再來一次日月潭。

《商業週刊1735-17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