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TAXI上路首月實測》後Uber時代 交通部還在石器時代

後Uber時代,既有計程車市場加入Uber、uberTAXI及多元化計程車等,但白牌車Line羣組亂象依舊,交通部實有必要重新思考監理方式。(本報資料照,姚志平攝)

uberTAXI上路近一個月,記者在此段時間實測搭乘Uber及uberTAXI,並已將價格、等車時間及搭乘體驗寫在另外一篇;此篇則談「後Uber時代」,uberTAXI及Uber司機皆大表擔憂的「地下Line叫車羣組」。

「這些白牌車一直變多,其實對兩者都傷啊!」由於地下Line叫車羣組日益猖狂,勢必分食市場,一位Uber司機這樣說。

記者也於實測期間搭乘兩趟Line叫車,司機表示,羣組之間甚至會彼此合作——某羣組的司機數不足支應客人需求,該羣組就會將客人叫車資訊PO到與其他羣組共通平臺,請求支援,頗類似計程車的「聯合派遣」模式;單一司機也不會只加入一個羣組。

該些Line羣組加入人數持續成長,介於7000到近萬人不等,甚至最多來到2萬7千多人,自4月以來呈現超過100%的成長速度;立委洪慈庸也曾強調,臺中市地下Line叫車羣組同樣嚴重。

爲何非法白牌車羣組如此壯大?從司機而論,司機可重現Uber違法時期輕鬆兼差的目的(少了將自有車輛靠行,或成爲租賃車代僱駕駛及計程車駕駛所需程序費用),又不必再被Uber抽成20%到25%。

乘客而言,雖然Line叫車短途起跳價100至130元(尖峰時間會另外加價20元), 比計程車貴;但長途而言,以記者常搭乘計程車走13至13.5公里路程,車資落在近395元至410元不等,Line叫車就可便宜100元到120元不等。其競爭力就在於此——短途價差乘客不一定會計較,長途又確實享有優惠

事實上,Uber違法期間,就已有私設羣組的問題,可見誘因一直存在。

然而,類Uber模式的Line叫車羣組,卻沒有Uber以高科技爲支撐,建立明確篩選、評分客訴機制,以制衡司機行爲,維護品質

該些羣組固然主張會事先挑選司機駕車資歷車況保險情況民衆也可隨時透過羣組投訴,但在羣組迅速壯大的情況下,管理能量可能跟不上,也欠缺制度化終究會成隱憂,乘客安全已曝險,實值得當局正視。

近來臺中市府已跟臺中區監理所合作展開檢舉行動,但如同大禹治水,防堵絕非長遠之道,「疏濬」才能長治久安。

Uber及Line地下叫車羣組,早已大大凸顯計程車費率的僵固,卻見交通部始終不願觸及此核心議題,認真檢討、調整計程車費率。否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抓不剩抓,累的只是第一線稽查人員

進一步論「疏濬」,交通部乃至地方政府,也實有必要加以研究叫車市場是否足以應對各區域時間段需求量,如尖峰或深夜時段,再考慮是否有必要以限區域、限時段爲前提,導入如對岸網約車」、美國交通網路公司(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TNC)」的管理方式。

但諷刺的是,當局的不作爲,早已刺激計程車業者自救,如坊間有「173叫車」App,就主打計程車打7折到9折,同樣搭越長途折扣越多、省越多,但事實上卻要司機自己吸收,不僅早已違規,且由於App經營者不明,若發生客訴糾紛或意外,也難以釐清權責

綜上所述,要知道,交通部若再跟不上「後Uber時代」的迅速變化,不僅對既有業者不公、地下經濟收不到稅,最後受傷的也終究會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