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悠悠匯晉陽

▲太原市博物館館藏的北齊婁睿墓彩繪陶駱駝俑(太原市文物局供圖)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中西方的一條物貿通道,更是一條多種文明交流互鑑的通道。晉陽,作爲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樞紐,使者和商人云集,因而多種文化在這裡交匯相融,至今仍有很多遺存。如晉陽古城遺址附近發現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即是一例。婁睿墓出土了610件陶俑,其中太原市博物館館藏北齊婁睿墓彩繪陶駱駝極具特色,從駱駝俑的形象類別、馱載物特徵及其蘊含的文化因素中能夠清晰看到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痕跡。

駱駝因其耐渴耐熱、性情溫順、適合長途跋涉等特點成爲古代交通運輸的重要工具,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譽。自北朝起,駱駝俑作爲隨葬動物俑的一種,常見於墓葬俑羣中。在“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觀念下,其身上馱載的物資有用於貿易交換的絲綢、絹帛等貴重物品,也有供沿途使用的胡瓶、水袋、食物等生活物資,這反映出了當時遊牧部族向內地遷徙和絲路貿易通道的建立密切相關。

從對實物資料的觀察來看,駝俑根據駝峰數量可分爲三類。第一類爲雙峰駝俑,第二類爲單峰駝俑,第三類爲無峰駝俑,其中以雙峰駝俑最爲常見。婁睿墓彩繪陶駱駝爲雙駝峰直立狀載物駱駝俑。駱駝造型手法寫實,比例協調,小耳,短尾,通體駝色,頭高昂,呈仰天嘶鳴狀,黑色頸毛,頸掛有聯珠紋的黑色駝鈴帶。揹負滿載貨物的灰色馱囊。馱囊兩端被捆紮束緊,下面爲橫置的帳篷杆(圓頂蒙古包插杆及插杆的圓形架)及擰起的似麻花狀的絲織物,頂上平放帳篷頂圈,前部兩側各掛兩個棗核形物品,或是水袋,或是水壺之類的盛水器。駱駝四肢剛健,挺拔有力,充分體現了沙漠之舟堅韌不拔的風貌。

在實際狀況下駱駝馱載着物品行走在茫茫的沙漠中,風沙襲來,爲防止這些珍貴的貨物和生活物資受損,駱駝馱載的物品不會直接暴露在馱囊外,馱載物在馱囊上的實體造型正是工匠們聰慧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體現。

駱駝俑既是隨葬品,也是藝術品,其創作源於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和想象昇華。北朝時期的駱駝俑造型雖略顯古樸,但追求寫實,藝術手法生動逼真。在當時人們心目中,早已把駱駝和對外交往、貿易交通緊緊聯繫在一起。各種各樣的造型不僅反映出工匠精心創作時的審美特點,也表達了特定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意在全力謳歌開拓進取的精神,這說明社會各階層對絲路貿易的重視。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駱駝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爲連接商路與文明互通的重要媒介,使不同文化穿越大漠融匯碰撞、互相滲透。可以說,北朝時期的載物駱駝俑作爲民族融合和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粹,有着不可多得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來源:錦繡文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