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櫃”裡飄出悠悠“藥香”

8月2日起,浦東圖書館時隔140多天後恢復開放。讀者欣然而入,撲面而來的不僅有四溢的書香,也有中醫藥的芳馨。在一樓大廳裡,古樸的藥方、藥櫃、醫書和一塊塊撰有“懸壺濟世”“再世華佗”或“草木通神”字樣的斑駁匾額,默默地向讀者講述着中醫藥在這塊熱土上發生的故事。

繼今年年初首展“錢莊文獻展”後,“爾冬強江南田野調查系列:帳本里的江南”在浦圖帶來了第二個展項——“浦東中醫藥文獻展”。

重構浦東中醫藥的歷史樣貌

提到江南,大家首先會想到江南的“琴棋書畫”。作爲一名前記者,爾冬強還關注着江南的煙火人間,“柴米油鹽”背後的百業往來。無論是“錢莊”還是“醫藥”,都是江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看重“中醫藥”,來自於爾冬強過去幾十年來的遊歷。爾冬強以捕捉文化變遷見長,他也是最早提出視覺文獻概念的人,足跡遍佈中國各省市和世界各地。在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時,他發現了中醫藥流播四海的歷史與現實:“在世界許多地方的孔子學院中,中醫藥都是最成功的教育傳播項目之一。”爾冬強介紹,中醫藥普遍價格低廉、高效,符合社會需求,能夠解決當地實際問題。

2020年以來,受到疫情影響,爾冬強的世界之旅放慢了腳步,轉而將視角向內。“我見證並記錄了浦東從矮屋平房到高樓大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對浦東傳統文化的發掘,還是有不少遺漏了。”爾冬強深入浦東各街鎮,逐漸在民間蒐集到一批老照片、老廣告、老藥房裡的傢俱器物罈罈罐罐等資料,如同拼圖一般,重構浦東中醫藥的歷史樣貌。

口述歷史 品讀文化故事

爲什麼在多雨潮溼的江南,我們的先民能夠抵抗溼熱、溼寒,戰勝瘟病、疫病?他們究竟擁有什麼樣的靈丹妙藥和生命智慧?此次展覽,就給觀衆提供了一種解答。

爾冬強在海上絲綢之路域外採風時,拍攝記錄了一批有關中醫藥的珍貴歷史文獻。要論年代最早,元代文人楊瑀晚年定居鶴沙(下沙),編撰了許多中醫藥養生著作。其中,《山居要覽》在日本有多種和刻本流傳至今。

“歷史不僅只有宏大敘述,也可以是你的家族史,可以是你生活的街區史。每個人都能進行口述歷史,展現你的個體記憶與人文關懷。”通過口述歷史與視覺文獻採訪等方式,爾冬強將高橋養和堂國藥號、川沙養和堂、新場奚長生國藥號、洋涇中藥房等處,作爲重要的田野工作點。結合史料與奚家後人口述,爾冬強了解到,上海有史所載的第一家中藥店在川沙,鋪號“長生藥材店”,時間是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店主奚述山,祖輩爲南京走方郎中。明朝末期,奚述山孫輩將店遷到新場至今,即奚長生國藥號。

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舉行,奚長生國藥號生產的太乙紫金錠獲獎。這種藥又名“玉樞丹”,具有解毒鎮痛、開竅、消腫等多種功能,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展覽中就有舊時的太乙紫金錠廣告傳單。爾冬強還發現,時至今日,國內還有藥廠生產紫金錠,這款名藥在繼續發揮作用,“無論往北還是往南,中醫藥常常會與上海、浦東有關聯。浦東是一個八面來風、得風氣之先的地方,這也正是浦東中醫藥的文化特色。”

“在我心目中,浦東圖書館始終致力於公共文化空間的歷史敘述與文化弘揚。浦東中醫藥還有許多值得品讀的故事,不僅只有這個展覽,還可以通過許多人、許多方式進行講述。”未來,爾冬強計劃邀請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專家教授到浦圖舉辦講座,分享中醫藥知識,解答大家關心的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探索與創新知識閱讀的多種可能性。

來源:浦東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