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微短劇,爲何總讓人慾罷不能?

打開短視頻平臺,接二連三的短劇推廣,暴富、霸總、重生、復仇……各種狗血又跌宕的虛構劇情不斷充斥人的眼球。

什麼是微短劇?國家廣電總局2022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將微短劇內容標準定爲“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爲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絡微短劇”,後對微短劇的單集時長更新爲20分鐘以內。

這兩年,微短劇如雨後春筍般野蠻生長。內容平臺巨頭紛紛下場搶佔短劇市場,無論是短視頻平臺還是小程序短劇,短劇市場一直保持流量高溫。關於微短劇的一切似乎都備受關注:“調查機構數據顯示,70%的網絡短劇用戶羣體是中低收入羣體”“短劇爆款編劇月入可超10萬”“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

的確,微短劇作爲一種新興的影視形式,以其獨特的時長短、節奏快、成本低等特徵,迅速吸引了大量觀衆的關注,也收穫了巨大的網絡流量。明明一集只有幾十秒到兩三分鐘的時長,卻總是能在刷到的幾秒鐘迅速“鉤”住人。

微短劇背後的創作者們對網絡傳播方式熟稔,抓住了碎片化時代人們的閱觀趨勢,特別是掌握了下沉市場的流量規律。無論是公交地鐵上還是忙裡偷閒,靠着一集集似乎能猜到結局的“土味”短劇,觀看者的情緒得以釋放。在短短的一兩分鐘,狗血的劇情迅速調動爽感,讓人慾罷不能。

與傳統影視作品相比,短劇可能沒有長篇敘事,也沒有設計好的內容結構,製作週期較短,拍攝相對粗糙,投資也相對較少。然而,靠着短時間內高密度的情節,短劇掐住了觀看者的情緒“七寸”。

提到微短劇,一些喜歡短劇的網友評論很真實:“我是土狗我愛看”“短劇有毒越追越上頭”……短劇的粉絲們明知“土味”和“套路”,還願意爲其買單。理解短劇,可以將其換位爲短視頻版的初代網文,脫離生活實際、邏輯欠缺的內容滿足了其目標觀衆在現實生活高壓下的快感體驗。

比如,短劇中的主人公大多備受打壓,面對危機卻又無所不能。客觀來看,這樣的設定誇張又懸浮。當“戰無不勝”的劇情掀起反轉,代入其中的觀衆也會短暫獲得“替代性滿足”。

美國戲劇理論家喬治·貝克認爲,“‘戲劇性’可理解爲‘能產生感情反應’之意”。從這個角度去觀察,短劇正是通過在人物設置上放大想象,在情節上不斷製造矛盾、衝突,在剪輯上加快節奏,向觀看者提供了情緒價值。於是,不少“上頭”的觀衆爲一睹結局之反轉而選擇充值。

微短劇雖然有着戲劇的基因,但從其複雜的載體、多元的形態以及商業模式來看,微短劇不應被定義爲影視作品,其更像是一種不斷迭代的互聯網內容產品,或是一個形成產業鏈的流量商品。

《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50.4%的短視頻用戶看過3分鐘以內的微短劇。短劇的熱度“狂飆”也衍生了上下游相關產業鏈,短劇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影視行業的就業問題。

微短劇已構成規模化的新影視風口,也成就了部分從業者的造富神話。比如,在橫店拍攝短劇的劇組衆多,由於短劇受衆都是手機用戶,需要豎屏拍攝,所以橫店被戲稱爲“豎店”。

然而,行業過度逐利、逐快、逐量,導致了短劇市場逐漸產生良莠不齊的製作、同質化內容嚴重、價值觀扭曲、審美疲勞等問題。微短劇行業不能野蠻生長,還需從無序向有序過渡。

相關部門應加強常態化監管,出臺審覈細則、標準,規範短劇行業向良性發展。同時,行業也需保持自律,讓微短劇逐漸“精品化”,遠離低俗、快餐式消費的標籤。作爲具有龐大流量的“電子榨菜”,短劇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兼顧內容創作與審美價值,爲用戶提供良好的觀看與消費體驗。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