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準備臺海開戰?陸囤積戰略物資引關注

中國在過去20年裡從全球進口了大量的糧食、能源、金屬礦物等物資,引發西方懷疑中國正在爲發動戰爭做準備。圖爲浙江石油儲備基地。(圖/新華社)

近日德國媒體一篇有關中國囤積戰略物資的深度報導引起許多媒體與智庫的注意,該文指出,中國在過去20年裡從全球進口了大量的糧食、能源、金屬礦物等物資,數量驚人且增速極快。許多研究者懷疑,這種舉動除了預備重要工業原料與儲存防災糧食之外,也有可能是做爲戰爭的準備。而且20多年來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都有極大變化,這項政策執行狀況也未見調整,顯示儲備戰略物資的做法也不因中美與兩岸關係變化而改變。

德國《經濟學人》刊發的這篇題爲「爲何習近平秘密地積存戰略物資?」(Why is Xi Jinping building secret commodity stockpiles?)的文章指出,過去20年中國大陸進口了大量糧食與工業原料,規模相當驚人。當然,由於生活品質提高,乳製品、肉類與豆類穀物需求大增很容易理解,工業高速發展也大幅增加能源與金屬的需求。即便最近遭逢房地產危機與經濟增速下滑,這些大宗物資商品的進口並未減少,去年全年增長了16%,今年前5個月則增長6%。由於大陸市場消費嚴重下滑,中國此舉似乎是刻意快速囤積原物料,而且是在大宗商品價格昂貴的時期,顯見有相當的迫切性。

中國近20年來大量儲備包括鐵礦與石油在內的戰略物資,在與西方關係惡化後引發疑慮。圖爲運送到中國的澳大利亞鐵礦。(圖/新華社)

該文分析稱,北京可能是對新的地緣政治威脅感到擔憂,尤其是擔心美國很可能會出現鷹派的新總統,因而阻斷對中國的大宗物資供應。這種擔心有其道理,因爲中國非常依賴外國資源。例如工業上有70%的鋁土、97%的鈷、40%天然氣與70%的原油都依賴進口,糧食則有1/3以上來自外國,包括85%用於養豬的大豆,以及幾乎全部的咖啡、棕櫚油和一些乳製品。

中國是從冷戰結束後開始建立糧食和國防相關礦產的「戰略庫存」,接着在油價波動與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又增加了石油和工業金屬的庫存,但是過去增加這些庫存並沒有讓外界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因爲大陸的經濟就需要這麼多物資。近幾年擴增庫存還有另外幾個原因:川普擔任總統時期掀起的貿易戰與關稅、新冠疫情打亂工業與民生的供應鏈,以及烏克蘭爆發戰爭後加劇了的全球通貨膨脹。現在川普有較大的機會重新掌權,可能重啓美中貿易戰,中國必須做好準備。

中國目前石油庫存目前接近 13億桶,預估2025年總庫存可以達到近20億桶,其中相當大一部份是來自俄羅斯。(圖/新華社)

據Vortexa數據公司估算,中國天然氣儲存槽近10年增長6倍至250億立方米,足以滿足23天的消耗量。石油庫存目前接近 13億桶,可滿足115天的進口量,相較之下比美國的8億桶要高出很多,而且還在加速增長,這可能與近兩年大量進口俄羅斯原油有關,預估2025年總庫存可以達到近20億桶。農產品庫存中的小麥與玉米,目前大約佔全球庫存的51%與67%,用作豬飼料的大豆成長最快,本季度庫存將達4200 萬噸。至於從2018年開始儲備的銅、鎳等各種工業用金屬,大約在年需求量的35%至133%之間。

五角大廈分析師指出,這種庫存量讓美國人感到擔憂,一方面它可能因大量購買而提高大宗商品價格,加劇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中國囤積物資可能是計劃封鎖臺灣。不過,目前的證據也表明,中共囤積的物資仍屬於一種防禦性質,雖然中共軍力建設規模令人擔憂,但戰略物資儲備尚未達到戰時所需要的規模,美國官員期望這個情況在未來幾年內還不會有所改變。

中國擴增戰略物資庫存讓美國人擔憂,一方面它可能因大量購買而加劇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中國囤積物資可能是計劃封鎖臺灣。(圖/新華社)

有關中共儲備戰略物資準備打仗的消息在近幾年來有過許多次,今年5月初《路透》報導題爲「中國在爲戰爭儲備資源嗎?」內容有點危言聳聽,指稱中國政府與民間企業正在大量購買黃金,以及儲備石油與工業原料,很可能是爲戰爭做準備。英國《每日電訊報》則說,過去18個月中國積攢了數百噸黃金,可能要準備開戰,至於爆發戰爭的熱點,除了臺海就是南海。

有很多分析認爲僅靠着購入黃金或石油、糧食就推斷中共將發動戰爭,實在是不太靠譜。其實中國政府有這麼大的儲備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它有足夠的財力,未來應該仔細觀察在經濟減緩與財政吃緊的狀況下戰略物儲備是否還能持續增長,可以判斷這些儲備是經濟作用較大還是準備發動戰爭。話說回來,歷史上許多戰爭都是因磨擦與意外事件觸發,有時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把心思放在減少眼前的磨擦上,如此來避免戰爭可能還更靠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