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顧觀察丨AI大模型變革投顧賽道 多家券商探索佈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域 深圳報道
在AI大模型推動產業變革的浪潮下,多家券商積極入場佈局,參戰“百模大戰”。
據21世紀經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8日,已有近20家券商在大模型領域摸索入場,包括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銀河證券、廣發證券、國金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長江證券、東吳證券、國聯證券、五礦證券、財達證券、山西證券和國元證券等。
目前,券商與大模型的業務融合仍處於探索階段,大模型尚未應用至業務場景的決策環節。但對證券公司來說,大模型對投研和投顧兩個重要業務場景的賦能,將幫助公司在日常業務中降本增效、優化體驗。長期來看,大模型將推動投研與投顧工作範式變革,與業務縱深融合,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
“智能投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人工客服依賴投顧專家個人能力、成本較高等痛點,具有低門檻、普惠性、個性化等優勢。” 東吳證券分析師胡翔認爲,未來AI賦能智能投顧已是趨勢,AI嵌入金融信息產品將極大程度提高服務效率,提高投資者使用意願。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數字化轉型和科技金融已成爲證券業下一個戰略發展週期的核心競爭力。
四家頭部券商上馬大模型
投研服務通常包括投資諮詢和研究服務,通過對投資對象的分析研究預測其未來表現和收益。
在傳統的投研服務中,數據源和數據獲取通常較爲依賴傳統的金融數據、結構化數據庫或業務人員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在數據處理方式上更多依賴研究人員自身的知識儲備以及分析能力。而大模型對於投研服務的賦能體現於“增效”,可將人工需花費數小時的資料蒐集及整理工作縮減至分鐘。在基於市場諮詢、研報等專業材料的“投喂”訓練後,智能投顧理論上可基於數字化分析,輸出思考維度更全面、邏輯推理更穩定的研報。
鑑於大模型對投研投顧的賦能潛力,中信建投、國泰君安、申萬宏源與西南證券四家頭部券商紛紛上馬大模型。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信建投證券信息技術部總監李劍戈介紹中信建投證券基於大模型增強的智能投研平臺時稱,財報PDF解析模型的解析準確率超過95%,語音轉錄模型的金融專有詞識別準確率可達99%,能夠在一天“讀”完市場新增的超1000份新研報,10分鐘“聽”完2小時的調研會議,提升投研工作率超40%。
國泰君安則和財躍星辰、階躍星辰強強聯手,三方共同研發的大模型君弘靈犀已經上線。作爲業內首家千億級參數多模態證券垂直類大模型,君弘靈犀以多模態大模型能力和君弘智投服務體系爲核心,以靈犀知識庫和智能服務配置中臺爲基礎,以Agent平臺爲總控,應用場景覆蓋君弘智投、綜合診斷、智能選股、熱點資訊、多模態處理等十大功能。
此外,國泰君安探索“1”個行業領域大模型在“N”個業務場景的“1+N”落地應用方案,方案已應用至投行智能問答、靈犀智能投顧、千機Chat等多個垂直應用場景。對外發布的“國芯正道”“靈犀佈道”等多項大模型應用成果,目前正服務於投顧、投行、信用、研發等多條業務線。
針對傳統研報解讀涉及的“行內人”提取信息成本高、“行外人”解讀專業信息難的問題,申萬宏源證券基於傳統算法與大模型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研報自動化智能降維解讀。目前,智能研報降維服務已在申萬宏源證券的一站式服務平臺上線,爲MOT(關鍵時間管理系統)、債券解讀、配置策略等多個場景提供支持。
西南證券的大模型則應用於投顧場景。爲提升投顧效率,西南證券研發了投顧AI創作臺系統,供公司內部投資顧問使用。大模型通過處理每日輿情與諮詢,按照特定業務規則整合出有價值的內容,將資訊精選內容提供給投顧業務人員使用。此外,大模型還可依據客戶畫像定製化生成內容。
佈局AI大模型面臨挑戰
大模型應用前景廣闊,但合規性要求、數據治理和安全性成爲多數券商應用大模型的首要關注點。此外,算力和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改造也涉及一筆不小的投入,如何達到成本和效益的平衡點是大模型能否大規模投入使用的關鍵。
國金證券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孟燦認爲AI大模型在券商業務中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但數據安全是證券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因爲大語言模型的應用可能涉及數據傳輸,而券商的數據是高度敏感和機密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券商需要不斷夯實數字技術應用的安全基礎,制定了應急處置預案,並深入研究開源軟件治理,建立健全開源軟件評估體系。同時,券商還建設了行業和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臺,以防範化解數據隱私和安全風險。
除了數據安全問題,國泰君安還分析道購買和升級硬件設備、滿足算力標準、培訓員工、存量系統升級等需要耗費鉅額成本也是一道坎,對於一些中小型券商是重大負擔。大模型的落地更要求證券公司具有高水平的技術團隊,需要熟練掌握各類底層技術,對缺乏技術積累的公司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大模型技術在證券行業中的探索和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開拓、持續優化的過程。多數券商表示,公司將在把握風控的前提下,審慎地、科學地、有節奏地推進大模型在多條線的應用落地,驅動服務和產品創新,緊跟科技前沿趨勢及技術發展脈絡,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