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不撤守:陳長文》臺灣:獨一無二的人權模範

監察院8月1日舉行國家人權委員會揭牌典禮,但現在朝野立委都不急着修法,反認爲應先討論監察院的存廢問題。(總統府提供)

近日筆者獲悉由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安守廉(William P. Alford)、前大法官羅昌發教授編纂,介紹臺灣人權法治現代化之著作—《臺灣和國際人權:一個轉型故事》(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 Story of Transformation),榮獲具百年曆史、聲譽卓着的美國國際法學會(ASIL)2020年度「國際法」特殊領域著作獎(Certificate of Merit in a Specialized Area of International Law)殊榮!

書序編者們提及他們蒐集了37篇海內外專家論文,從不同面向評價臺灣的人權如何一步一腳印專制邁向法治的過程作者的一項共識是,人權公約在促進臺灣從威權轉型民主,起了關鍵性作用。評審委員指出,這本書介紹一個令人着迷、具挑戰性且未曾被充分揭露的故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如何在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特類sui generis)窘境、加入多邊公約資格備受國際法及政治凌虐的狀況下,勉力將多項人權公約內國法化(internalize)並實踐的過程。評委表示,透過臺灣擁抱人權公約的故事,除了顯現國際公法政府承認的灰色地帶,也彰顯國家實踐多邊公約的動態能量。

基上,筆者試着提出中華民國從威權走向民主、透過法治(包括人權公約)保障人權關鍵因素及永續發展之必要。

一、 從威權到民主的關鍵在解嚴。國府遷臺至今70餘年,歷經戡亂、戒嚴、喪失聯合國代表權、中美斷交,目前陷入被國際社會孤立的窘境。在戒嚴與孤立下,我們的法治發展宛如扣上兩把大鎖!即使在1947年便擁有一部堪稱完美的成文憲法,但因戒嚴使保障公政人權的條款遭凍結,人民權利的保障書看的見卻用不了,好在經社文的發展成瞭解嚴前維繫臺灣安定的元素。

1971年喪失聯合國席位的我們同時失去參與締結重要多邊公約的機會,即便多邊公約發展蓬勃、保障美好,卻與我們絕緣。真正讓臺灣從威權邁向民主、解開法治第一道枷鎖的關鍵,源自經濟發展有成與落實憲法基本權的底蘊逐步成熟。因此,威權與民主最大的分界,是80年代民主化訴求,促成開明專制的蔣經國總統順應民意、宣佈解嚴的那一刻!告別威權,我們有了萌生法治的環境!

二、 民主法治的深化,人權公約功不可沒!多邊公約是各國集思廣義而成,其廣度、深度非內國法所能比,許多人權及非人權規範,對於民主化後的臺灣都是無比珍貴的現成養分。即便我們在1987年底已走出戒嚴威權,仍受困於缺乏國際地位的枷鎖,無法藉參加人權公約豐富我們法治內涵之不足。其實,當時爲政者也未必能體會應窮盡一切,擁抱已具普世價值多邊人權公約的實用性

在解嚴後近二十年,因非政府組織的奔走,陳前總統試着將《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加入書存放於聯合國,與多邊公約總算沾上邊,但就如預期遭聯合國拒絕。所幸國際法教授出身的馬前總統任內改弦易轍以條約批准案及公約內國法化(施行法)兩案並進方式推行,終於在其任內完成聯合國9大核心人權公約中5部施行法之內國法化。

遺憾的是,同是國際法教授的蔡總統,兩任以來對推動其餘4部人權公約(尤其涉及禁止酷刑移工保護公約),內國法化的進程卻仍只聽樓梯響;根據去年底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初稿」,此等公約施行法之立法等到2024年纔有機會完備。可見,在制定筆者長期呼籲具通案機制之《多邊公約國內法暫行條例》前,政府疏於內國法化多邊公約,則人權保障只會延宕。如能將2014年8月行政院頒佈之《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多邊國際條約及協定國內法化作業要點》提升至法律位階,才能使我們走在法治高速正軌上!筆者盼望蔡總統可以達標。

最後,近期政府諸多違憲作爲,諸如通過《反滲透法》、中天關臺文化部陸書出版事前審查等,均呈現人權法治不進則退的隱憂。其實,只要我們能以謙卑的心,主動擁抱美好的國際公約,一步一腳印砥礪而行,我們一點都不孤單。《臺灣和國際人權:一個轉型的故事》的榮耀值得我們歡喜,從法治邁向良制的故事才能繼續,期盼我們藉落實法治讓世界刮目相看,正因我們sui generis且獨一無二,只要臺灣做得到,大陸也該做到,一同成爲值得華人驕傲的法治、民主、人權模範!(作者爲法學教授、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