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教融合不斷深化,體育課“天天見” 深圳“小眼鏡”一年比一年少

深圳新聞網2024年9月2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姚卓文)近年來,深圳積極探索“五育並舉”新機制,出臺《深圳市關於加強與改進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努力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協同、面向人人的學校體育工作新機制,讓體育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深圳市871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實施“每天一節體育課”,體育課成爲孩子們“天天見”的“主課”。

隨着體教融合的不斷深化,深圳娃正悄然發生着可喜的變化。據統計,2021年至2023年,深圳全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分別爲50.93%、55.86%、60.25%,優良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則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2021年至2023年,深圳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分別爲58.9%、57.9%、56.7%。

1

將體育課搬進公園

龍華第三小學佔地面積不足6000平方米,只有1個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以及2條100米跑道,運動場地十分有限。校長費聿玲表示,落實每天一節體育課,並不是調整課表這麼簡單,特別是對於空間不足的學校而言,場地是一個大問題。

爲此,學校對體育場地作了精細劃分,不同水平段的學生,在規定的場地格內進行精細化練習,向時間空間要效率,充分利用好運動場的每1平方米。學校還在街道辦的大力支持下,與龍華公園簽訂了1萬平方米的場地使用協議,彌補了學校運動場地不足的窘況。

龍華第三小學並非個例,深圳不少學校都面臨運動場地受限的實際挑戰。在地處羅湖的深圳小學,同樣是一所“麻雀學校”,爲了拓展學生們的運動空間,學校積極爭取公園管理部門的支持,打通學校與深圳市人民公園的圍牆壁壘,將體育課搬進了公園裡,在公園內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教學活動。“來到公園後,我更喜歡上體育課了,上課的時候可以感受鳥語花香,比在學校有意思多了。”學生嶽欣瑤說。

近年來,深圳堅持“一區一策、一校一策”,創新思路增加學校運動空間。在深圳的不少中小學校園裡,記者發現,學生們的運動空間不再侷限於原本狹小的操場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走廊、天台、連廊、架空層、停車區域紛紛轉變爲創意運動空間,學生們的運動天地越來越寬廣。

2

把短視頻教學植入課堂

體育課天天見,不僅僅是課時的增加,課堂的形式和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

在深圳大學附屬中學的操場上,立着一塊智能屏幕,正在上體育課的學生們跟隨屏幕視頻中的指示,進行着基礎鍛鍊。“我們藉助信息化手段,把短視頻教學植入體育課堂。老師只需點擊平板電腦,就可以把體育知識、動作示範等,通過智能屏幕,更爲生動立體地展示給學生。”深大附中體育科組長孫波老師說。

不僅如此,學校還創新體育課程模式,每週5節體育課採用“3+2”模式,其中3節側重體能的基礎型體育課,2節爲體育專項技能課,打破班級,讓學生自選。深大附中學生劉鑫皓告訴記者,體育課不僅天天有,而且還能跟自己的興趣相結合,讓大家有機會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一堂課下來,大汗淋漓,神清氣爽,回到教室上課人更精神了。

而在龍華區和平實驗學校,體育課上每個孩子的手上都佩戴着運動手環,通過運動手環監測孩子們的心率。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運動數據的採集,促進小學體育精準分層教學,不斷提高體育課堂的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門引導學校用好課堂主陣地,精心構建體育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市多區、多校結合實際,優化體育課程,提高體育課趣味性、競技性、主動性。學生們主動積極參與體育課,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強健體魄,幫助學生養成鍛鍊習慣,培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

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任教

在深圳,“我的體育老師是世界冠軍、全國冠軍”早已不是稀奇事。

羽毛球奧運冠軍於洋就是深圳基礎教育系統引進的首個奧運冠軍,成爲羅湖區教科院的一名羽毛球專項研究員。如今,於洋擔任羅湖區校園羽毛球項目辦公室主任,她制定了“揚羽計劃”,推動實施“奧運+教育”的育人機制,希望讓更多的青少年享受體育鍛煉的同時,傳承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培養他們的奧運冠軍品質。

深圳不斷深化體教融合,進一步完善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等爲體育教師或教練員制度,增設體育教練員崗位,推動優秀退役運動員進校園任教。

2022年起,我市每年面向退役運動員開展中小學教練員專場招聘,目前共引進優秀運動員104名。一批專業能力強、敬業精神好,有情懷、有幹勁的運動員在深化體教融合、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每天一節體育課”不僅要開齊,而且要開好,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是影響體育課質量的關鍵因素。近年來, 深圳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在規範招聘程序的同時,擴大學校招聘自主權,打通非師範院校畢業生進入公辦中小學當教師的渠道,構建新教師多元引進模式。

深圳還面向社會靈活引才,引進有教育經驗的教師,優化深圳市教師隊伍結構。此外,深圳還推動多所高校與中小學簽訂協議,安排體育學科畢業生到校實習。鼓勵退休體育教師返聘,支持學校購買體育特色課程等,多管齊下擴充體育教師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