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釗猷院士:癌症有時不治療就是最好的治療,過度治療更傷身!

得了癌症,最要緊的是抓住最早機會,做到早診早治,才能最大可能地提高生存率,積極預後。然而,研究幾十年癌症的院士湯釗猷先生,卻給出不一樣的建議,他認爲:癌症有時不治療就是最好的治療。

一、“不治療”的患者也有前提條件

湯釗猷院士表示,癌症患者治療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持續性的治療。

醫學界認可癌症要“積極治療”,但切忌“過度治療”。何謂過度治療?即患者的疾病超出治療需求的醫療行爲。這種治療在癌症患者的救治過程中非常普遍。因此,也有人形容癌症死亡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被治死的。

對於過度治療,美國心臟病學會給出的定義是:醫生違背醫學規範和倫理準則,脫離病情實際需求,實施不恰當、不規範、不道德的醫療行爲。確實,很多醫生爲了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就會通過增加放化療劑量來進行改善,但這種做法往往得不償失,可能還會加速患者死亡。

另外,患者家屬有時也會“過度要求”,在面對腫瘤威脅時,家屬出於恐懼,往往會失去理性判斷,想盡一切辦法,一味地追求藥物、偏方、盲目進行治療,抱着“試一試”,怎知,這樣反而給患者帶來嚴重傷害。

過度治療同樣也體現在患者本身。這種情況在臨牀上非常常見,很多患者容易盲目追求手術的大和廣,手術範圍越來越大,對身體的傷害也隨之增加。例如有的宮頸癌患者很年輕,並未考慮生育要求,爲了最大程度防止癌症復發,患者會選擇子宮全切,甚至同時切除雙側卵巢。而原本一個宮頸廣泛切除術,就可以在保證生存的同時,還保全生殖能力。

所以,對待癌症的治療應有正確的理解,治療方法不是目的,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纔是“王道”。

二、三類患者不應“過度治療”

“治病”之上,是以“人”爲本,對於以下幾類患者,治療下過微乎其微,硬是讓他們接受治療,反而是加速他們的死亡進程。湯釗猷院士也表示:“我說的不是所有人都是不治療,而是有時,這就表明了不治療的患者是有條件限制的。”

1、癌症終末期

對於病情嚴重的晚期患者,積極的毒性抗癌治療,只會加速原本正常機體功能的喪失,若是治療強度打破了患者的耐受限度,會使患者機體調控更加惡化,從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這也是爲何很多晚期患者並非死於癌症本身,而是死於過度治療的原因。

2、身體素質不允許

我們能看到因癌症病逝的以老年患者居多,年輕患者則大部分5年生存期相較更長。可以說,個人身體素質在很大程度決定了癌症治療的耐受性。對於年老體弱,又有多種基礎病的晚期癌症患者,身體內部情況本就不穩定,硬是接受治療,只會徒添痛苦。

3、經濟太過勉強

好的治療與醫藥支出成正比,家庭經濟情況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對於部分需要進行放化療、靶向藥治療的患者,可能存在進口藥物 尚不在醫保覆蓋範圍,這個時候自費部分會讓不少人感到吃力。針對癌症晚期,繼續治療已無更多見效的時候,若無視家庭情況,只想着“放手一搏”,後果很可能得不償失。

必須說明的是,“不治療”不代表消極對待,讓患者自生自滅。對於醫學治療顯然無效的患者,應鼓勵他們儘量進食、適量活動、保持體內正常細胞的活性,與癌症鬥爭,延長壽命。抗癌治療並不代表只能通過醫學手段治療,治癌的目的不是徹底殺滅癌細胞,而是儘量延長患者生命質量。

三、治癌,應以人爲本

1.攻擊性治療或適得其反

我國知名中醫腫瘤臨牀專家李忠教授指出,腫瘤的復發和轉移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手術、放療、化療等攻擊性手段只是暫時殺滅表面上的癌細胞,無法進一步改變患者內部“癌症環境”。一味的過度治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他還舉出臨牀上遇到過的真實案例,如肝癌合併肝硬化腹水、黃疸仍然手術和化療藥物介入,導致肝功能衰竭而死;肺癌肺氣腫淋巴轉移,肺葉切除後再化療,患者呼吸衰竭更加嚴重和痛苦;白細胞過低仍然堅持高強度化療,患者骨髓衰竭合併感染高熱而死亡等情況。

因此他建議,應讓癌症患者學會與癌症“和平共處”,“帶癌生存”不僅是可能,也正是目前臨牀醫學所推廣的方案。

讓癌症患者與癌症“和平共處”,纔是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觀念。帶癌生存不僅是可能,也正是目前臨牀醫學所推廣的方案。

2.姑息治療或生存率更高

姑息治療是一種以病人/家屬/照護者爲中心的醫療保健,注重對痛苦症狀的優化管理,同時根據病人/家屬/照護者的需要、價值觀、信仰和文化,結合心理社會支持和精神關懷。

李忠教授列舉了姑息治療的案例——美國波士頓癌症研究院曾對917名晚期癌症患者進行攻擊性治療和姑息性治療的對比研究,結果發現:選擇攻擊性治療的患者其生存時間比姑息治療者還要短,其死亡率比後者還要高出60%。

研究者發現,選擇攻擊性治療的患者他們只知道要殺死體內的癌細胞,但在強治療下,正常細胞也同樣被“一舉殲滅”。最後,很多患者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攻擊性治療引起的併發症。而姑息性治療,看似沒有實質性治療,僅給予患者症狀的一些緩解,雖然無法消滅癌細胞,但卻也保證的正常細胞的存活,效果反而優於前者。

姑息治療,正是體現了以“人”爲本,從“人性”出發,通過積極的干預手段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讓患者更舒適、更有尊嚴地走好生命最後一程。

綜合專家觀點,治癌應“以人爲本”,治療目的是控制和減小癌症對生命的危害,而非不顧患者實際,一味追求消滅癌細胞。在抗癌的同時,不忘姑息支持、生命關懷,打擊癌細胞重要,但對患者“心、靈、社”的治癒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