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淄博如何搶抓產業轉型機遇?來聽專家怎麼說
5月26日下午,2021中國金融與產業發展(淄博)峰會“碳中和——淄博在行動”特別專場,就淄博在“碳中和、碳達峰”大背景下,如何探索產業迭代升級之路展開專題討論。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地球工程中心主任,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獲得者陳曦,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清華大學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柴麒敏,從國際國內、理論和實踐角度用不同視野給出建言,並就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低碳發展向淄博建言獻策。
作爲老工業城市和傳統產業大市,目前,淄博整個工業體系對高碳能源依賴程度較大,要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任重而道遠。淄博如何藉助碳中和東風,爲傳統制造業迎來一波轉型升級,將成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中之重。
在2021中國金融與產業發展(淄博)峰會“碳中和——淄博在行動”特別專場上,陳曦教授就“碳中和目標帶來的科技創新與產業機遇”發表演講,他表示:目前二氧化碳佔全球溫室氣體的73%左右,其中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燃燒。碳達峰、碳中和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中國在承受氣候災害和風險的同時,高碳粗放的發展也使中國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制約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傳統用植樹造林消耗二氧化碳、節能環保減少碳排放外,陳曦建議,應運用科技創新驅動碳中和新賽道,碳捕捉、碳利用等新技術運用,將成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課題。陳曦認爲,“碳天平”的左端是“工程化減排”,可以通過新能源、電能替代、能源互聯、能效提升等方式構建起低碳、高效的新能源體系;但當前過多的關注度集中在了碳天平左端,而天平右端同樣重要,右端是“碳匯(吸收)”,通過碳捕集、利用、封存及負排放技術進行大規模碳吸收。
陳曦表示,中國應儘快打造兩個產業鏈,一個是碳捕集、另一個是碳利用。碳捕集可以用空氣方式捕集二氧化碳;碳利用可以用多種方法,比如用化工方法把二氧化碳變成燃料和原料,用生態方法提升富碳農業等等,最後助力達成碳中和。
陳曦認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樹立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彰顯了大國擔當,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引擎。碳中和目標的樹立,可望催生一批新產業、新賽道,把二氧化碳變廢爲寶,二氧化碳不再是企業的負擔,也能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最後,陳曦對淄博發出建議,除做好“碳天平”左端的“工程化減排”外,也應儘快抓住碳中和目標帶來的科技創新和產業機遇,進行“碳天平”右端的“工程化匯碳”;將二氧化碳變廢爲寶,以創新鏈驅動產業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