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狂跌,電車價格要崩
“白色石油”,其實難副。
今年7月份,碳酸鋰期貨正式上市到“廣期所”,掛牌基準價24.6萬元/噸起。到現在,僅過去4個月的時間,其價格就稀里嘩啦地跌掉了近60%,突破10萬元/噸的“關隘”,似乎直奔5萬元/噸而去。
而就在昨天,儘管沒有再次重回10萬元/噸之上,碳酸鋰期貨卻統一迎來漲停,再次掀起新一輪狂歡。即使“看不見”的手發揮了作用,但這裡想要說的是:屬於碳酸鋰的結局,不會更改。
資本市場上的魔幻,映射着現實世界的辛酸。如今已經被打成“粉碎性骨折”的碳酸鋰,亦是動力電池市場,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另一面。
故事或許可以從去年3月說起,當時“妖鎳”事件剛剛結束,李想在公衆平臺上喊了一嗓子,稱“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車企都會漲價,還沒漲的只是價錢還沒談妥。”
於是乎,各大新能源車型再次官宣普漲。而車企們給出的理由也很是一致——原材料價格飆漲,電池成本太高,佔到整車的30%~60%,就像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
2022年的碳酸鋰,真的是“春風得意”。從2022年初的30萬元/噸,漲到3月份的50萬元/噸,隨後回落,至7月份之後再次反彈衝高,直到11月份,碳酸鋰價格直接飆升至驚人的60萬元/噸。
如此策馬奔騰的情況,只能上“強度”。除了官方不斷髮力之外,動力電池整個產業鏈也在隨着用勁兒。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今年2月,寧德時代的“鋰礦返利”計劃,成爲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50萬元/噸、40萬元/噸、30萬元/噸……多空幾番爭奪之後,碳酸鋰價格最終跌到了現在的地步。
白色石油,何以至此?
行業人士表示,碳酸鋰產業鏈的過剩,是導致碳酸鋰價格持續走弱的主要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如今市場上的碳酸鋰“供過於求”,需要等產業鏈過剩產能出清,才能緩解這一現象。
儘管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有所區別,但不變的一點在於,如今市場對於碳酸鋰價格的預期,確實正在走低。
怎麼?難道,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再需要動力電池了?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最新數據,1-10月,國內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累計產量爲611.0GWh,同比增長41.8%。
1-10月,國內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累計銷量爲557.6GWh。其中,動力電池累計銷量爲486.0GWh,佔比87.2%,同比增長37.1%。
1-10月,國內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9GWh,同比增長31.5%。
不難發現,其實動力電池的整體市場規模,依舊在不斷擴大;而且無論是產量方面,還是銷量、裝車量方面,都有明顯提升。
但這裡不可忽略的一點在於,動力電池產量、銷量、裝車量三者之間,存在着不小的數差。而這也就代表着,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的手上,不僅僅只是“以防萬一”的庫存。
有行業人士稱,“目前成品電池的庫存大約在8個月左右”。
顯而易見,新能源汽車市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依舊存在,但是由於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爆炸”,導致不少“庫存電池”等待售出。
年底臨近,電池廠商們“去庫存”勢在必行,以至於對碳酸鋰的需求下降,進而助推了這次碳酸鋰價格暴跌。
而且還要知道的是,此前動力電池企業生產的電池,或者囤積的原材料,都要比現在貴。但碳酸鋰的價格究竟會降到什麼地方,沒人知道。以至於當恐慌情緒蔓延開來,碳酸鋰只剩下加速下跌一條路可走。
有專家表示,碳酸鋰現貨價格的主流預期在每噸8萬元至10萬元。而就製造成本而言,除了天齊鋰業等“大礦主”之外,其它的鋰鹽公司、電池回收公司,碳酸鋰成本或都不會低於15萬元每噸。
再加上,鋰礦本來就不少。相對於鎳、鈷、錳來說,碳酸鋰的礦產資源並不稀缺,明年全球鋰資源供應放量是市場的共識。尤其是“鹽湖提鋰”這種更低成本製備技術的成熟,將會促使碳酸鋰期貨的價格進一步下探。
現在市場所做出的努力,只是在盡力保證碳酸鋰價格“軟着陸”。對此,新能源汽車市場或許更應該感到開心。畢竟作爲動力電池的關鍵原材料,碳酸鋰如此大幅度的跌價,必然會對動力電池市場造成影響,進而傳遞到新能源汽車行業。
那麼忙着大打“價格戰”的各大車企們,注意到這波碳酸鋰送來的助攻了嗎?
電車必降價,降多少?
“爲了支持我們明年賣純電車型,碳酸鋰也是拼了……”
10萬元/噸的碳酸鋰,讓李想都有點始料未及。但也正如李想所說,“拼了”的碳酸鋰,更有利於純電車型的成本下降。只不過對於“狡猾”的車企來講,降價多少,可是一個值得反覆推敲的“精細活”。
據瞭解,每1kWh的磷酸鐵鋰電池,需要消耗掉0.533kg的碳酸鋰。而不同配方的三元鋰電池,消耗碳酸鋰原材料的數量不同,加權平均在0.61kg左右。
簡單計算一下,如果是按照整車75kWh的電池包電量,磷酸鐵鋰車型單車需要消耗近40kg的碳酸鋰;相對應的,三元車型單車則需要消耗45.75kg的碳酸鋰。
碳酸鋰期貨今年7月“上市”的掛牌基準價爲24.6萬元/噸,假設現在碳酸鋰報價9萬元/噸,以此計算可得出,磷酸鐵鋰車型單車可削減6240元的碳酸鋰成本,三元車型單車可削減7137元的碳酸鋰成本。
而且理論上,電池越大,受碳酸鋰影響越大,其降價空間也就更大。
依稀記得,彼時碳酸鋰漲價的時候,各大車企緊急跟上,一漲再漲,還叫苦不迭。
時至今日,週期輪迴,碳酸鋰跌價,那些車企,是否也會再次降價,回饋一波消費者?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車企如果只是降價6000~7000元,大概率是拿動力電池上碳酸鋰所節省的成本,進行了補貼,可不要太“感動”。
2023接近尾聲,其實已經有許多車企開始了“降價大酬賓”。極越01、哪吒S(參數丨圖片)直接降價3萬元,榮威D7降價1.2萬元,深藍S7純電降價1萬元,特斯拉保險補貼8000,強如比亞迪也開啓了一定程度的降價……
事實上,自今年年初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就已經開始瀰漫着所謂“價格戰”的硝煙。這種情況,與我們生活的社會大環境、消費者需求等客觀因素有關。
但另一方面,也與動力電池行業的不成熟,存在着很大關係。
動力電池佔到整車成本的30%~60%,也就意味着,動力電池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整車的價格。
當車企看着寧德時代日賺1億,當車企看着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賺得盆滿鉢滿,當車企發現自家生產的車還不能自己輕易定價時,市場矛盾,一觸即發!
退一萬步來講,新能源汽車的定價權,到底在哪?
是特斯拉、比亞迪這些強勢車企?還是寧德時代、LG新能源等電池廠商?亦或是更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
或許只有弄明白其中的關鍵癥結,利益分配妥當之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國的稱號,纔算得上名副其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