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房貸轉經營貸”要防風險升高

近期,消費貸、經營貸不斷“內卷”,“2字頭”的貸款產品頻現,與高位存量房貸間的利率差也不斷拉大。8月13日,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不少房貸借款人爲降息轉了經營貸。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降低利息的同時,也存在不少風險。

近日,太原一位想“房貸轉經營貸”的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我通過朋友介紹了一箇中介公司,將剩餘的20萬元左右的房貸轉成了消費貸。我的貸款情況不適用現在的政策,不屬於存量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下調範圍。買房貸款時,我的房貸利率在5%,如果中介成功操作爲經營貸後,貸款利率只有3%左右,最低減少4000元的利息支出。主要想早點把貸款還完,這樣利息也會少一些!”

記者發現,打開各類社交媒體檢索“轉貸”,各種攻略帖和貸款中介的信息不少。“將房貸置換爲消費貸、經營貸、信用貸等利率更低的產品,實際上就是‘以貸還貸’。‘轉貸降息’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存量房貸處在高位,被不法中介瞄準市場需求後切入,一些中介會利用其中的信息不對稱來欺騙購房者,例如慫恿購房者申請資料造假,誘稱能夠獲取更低的貸款利率等,把所有風險轉嫁至購房者後坐收漁利。”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這種違規操作屢禁不止,首要因素是部分消費者面臨較高的存量房貸利率負擔,因此對利率變動高度敏感,傾向於尋求更低的融資成本,以追求利差最大化。另一方面,銀行系統內部正面臨着消費貸與經營貸發放任務的緊迫性和市場需求增長的壓力,而基於房產抵押的個人貸款,憑藉其低風險和穩定回報的特質,是銀行資產組合中的優選。

北京華貿硅谷(太原)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寧表示,房貸轉經營貸,是通過新增的經營借款項目,貸出資金用來填補舊的房貸,這其中最大的風險出在新增貸款這部分。首先,消費貸等金融產品相較於房貸,其貸款期限顯著縮短,通常僅涵蓋三年左右的時間框架,這意味着消費者在短期內需要承擔更爲集中的資金還款壓力,對個人財務規劃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儘管某些中介機構向消費者承諾貸款到期後可進行續貸操作,但鑑於此類貸款往往涉及資金用途的嚴格監管,一旦被發現違規使用,消費者極有可能面臨貸款到期無法續貸、資金鍊斷裂的困境,從而陷入不必要的財務危機。再者,市場上不乏一些中介公司的業務人員,他們可能出於業績壓力或利益驅使,向消費者作出不切實際的承諾,卻故意隱瞞或模糊處理關於手續費、利率變動等關鍵信息。更有甚者,還可能違規推銷虛假金融產品,這些行爲無疑爲消費者埋下了巨大的風險隱患,可能導致其遭受經濟損失和信任危機。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