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大陸,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語言高牆,更不必試圖建造這樣一堵高牆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三十三期(總第803期)
近日,關於臺灣與大陸在日常用語中的差異問題,又因爲一些新聞事件成爲熱點。網友們注意到原來同樣使用漢語,但臺灣和大陸之間,存在很多用語的差異。
比如,臺灣說“大概”,大陸用“估計”,臺灣說“陰謀”,大陸用“貓膩”,臺灣說“影片”,大陸用“視頻”等等。
這本是語言中特別常見的現象,但是,在某些網友的討論中,卻有意無意地把這些詞語做了區分和界定,認定某些就是臺灣用語,某些是大陸用語,似乎兩者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高牆,甚至要有意爲兩者之間建造這樣一堵高牆。
由於歷史、政治、文化、地域、乃至國際交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臺語和普通話,雖然都是漢語,但卻在發音以及用詞上存在很多差異。一方面,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不僅僅是兩種語言存在諸多差異,就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之間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另外一方面,不要總是爲這些差異上綱上線,把很多詞語的使用政治化,既沒有任何必要,也不符合客觀事實。
其實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講,關注詞語使用的差異,品味各自的優長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試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同一個汽車品牌,大陸叫奔馳,而臺灣叫賓士。雖然都是音譯,但是側重點卻不同。“奔馳”給人的感覺是在強調速度,而“賓士”則給人一種顧客體驗至上的印象。
同一個地名,大陸叫佛羅倫薩,而臺灣則叫翡冷翠。佛羅倫薩看起來更像一個外國地名,單看每個字都看不出是什麼意思,但符合大陸音譯地名的規則。翡冷翠則不同,讓人覺得這不是一個洋地名,而是一箇中文名字,給人很多美好的遐想。
英文名爲Blogger,但大陸譯爲博客,臺灣則譯爲部落格。其實功能都是那個功能,但給人的聯想卻不大相同。前者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博古通今”,是要重在展示,而後者則給人的感覺是“此樹是我栽”,這個地方我說了算,重在個人的記錄。
大陸說“發短信”,臺灣則說“傳簡訊”,使用動詞不同,大約與之前的電報時代的表達不同有關。短信和簡訊則近乎於同義詞的替換。
除了同一個意思,用不同的詞語表達之外,也有一些情況,雖然使用的是同一個詞語,卻偏偏表達不同的意思。比如,窩心,在大陸常常指受到委屈或侮辱後不能表白或發泄而心中苦悶,而在臺灣意思卻恰恰相反,窩心是貼心,是讓人感覺到舒適溫馨的意思。不過,最近大陸,尤其是網絡交流中也有這種用“窩心”表達貼心之意的趨勢。
當然,是不是所有的詞語都能這樣完全無障礙地替換使用呢?也不行。有一些涉及政治表達的詞語,就會出現嚴格的區分,不能隨便亂用,基於人所共知的原因,這裡就不舉例子了,但這樣的用詞只是極少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在語言表達上共性是主流,而差異則是支流。中華文明的大河,要想源遠流長,不能只有主流,也要有支流。支流互相交錯,匯入主流,有時候又從主流中岔出去,甚至最終消失,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從語言的角度來說,詞彙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有些詞彙是全體共用,也有一些詞彙只是局部使用。有時候局部使用的詞彙,慢慢融入主流,成爲共用的詞彙,也有一些時候,原本是共用的詞彙,卻慢慢被析出,最終被淘汰,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最後,重申題目所表達的基本認知:臺灣與大陸,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語言高牆,更不必試圖建造這樣一堵高牆。
我的視頻號,最近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