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陷蘇丹紅食安風暴 學者建議這4點急改善

臺中市食安處稽查人員現場確認違規產品。圖/臺中市食安處提供

蘇丹紅食品風暴延燒,中部食安學者建議,中央可依據原料的風險程度,制定邊境稽查頻率,以便驗出不得檢出原料,快速反應;也應再多聘任具食品營養科技背景的專業稽查員;廠商要加強落實自主管理,並呼籲消費者應具有「一分錢一分貨」的食安意識,慎選有信譽、品牌商品來源。

弘光科大營養系教授、研發處產學鏈結中心主任莊正宏表示,從這次事件來看,食安五環中查驗的部份,建議地方衛生單位稽查員可多增加具有食品營養科技專業背景的人員,在稽查時更容易發現問題。

舉例說,現場稽查原料乾燥後含水量低,卻顏色鮮豔,具食品科技背景的專業稽查員直覺會認爲「怪怪的」,立即嗅出異狀;食安稽查員需要經驗累積,現況多爲約僱制,人員流動大,不穩定。

中央應收集境外資訊與情資外,也可依據原料的風險程度,制定邊境稽查頻率。例如:境外商品進口數量大,代表國人喜愛,大宗商品應設定多高頻率抽檢?或是不得檢出的成分可設定逐批抽檢?有助於防範未然。進口廠商一旦違法,中央可立即作爲,甚至封存,通知下游廠商下架商品,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廠商要落實自主管理!」莊正宏指出,源頭送貨肉品,廠商有無爲了省成本而不送檢驗?或貪圖便宜,全仰賴源頭的影印版驗證報告「安心」?這些都是食安危機。

莊進一步指出,每家廠商設有驗收部門,應落實商品驗收程序,適時送檢送驗。另外,可向源頭供應商索取正本檢驗報告外,也可以撥號詢問出具檢驗報告的檢驗公司,驗證檢驗報告的真實性,落實「再驗證」程序,一來保障消費者、二來鞏固自家商譽。

消費者應避免標示不清、來歷不明商品,莊正宏說,掌握大原則「一分錢一分貨」,慎選品牌、有信譽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