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被「外籍員工」管理 這羣人成製造業生力軍 內幕曝光

在臺灣畢業的外籍學生,成了南部科技大廠的重要成員。(圖/日月光提供、翻攝自正修科大臉書)

「印尼、泰國籍的員工在工廠擔任小主管,已經是常態啦!」中科一家工具機廠跟CTWANT記者解釋,最早工廠會選用菲律賓的外籍員工,是英文會通,後來以泰國爲主,因爲配合好、穩定度高,而近來的確有不少印尼的員工相當活躍,「因爲有些是華僑,在臺灣唸書後就來工作,中文溝通沒問題,也很上進。」

善用外籍學生的力量,除了讓因少子化而招生困難的大專院校有喘息餘地,對製造業來說,也是緩解最迫切的缺工問題,在人力配置上能相對穩定。

在臺灣,缺工不是新聞,但持續缺超過百萬人,從科技廠到傳產製造業都一片怨聲載道,就成了國家競爭危機。104人力銀行最新徵才資料庫顯示,4月工作機會數110.6萬個,再攀歷史新高,也是2023年3月以來,工作機會穩定突破百萬大關,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業就有16.5萬個人才缺口,名列第三大缺工產業。

「『人』是臺積電最大的資產,我現在特別對這事感受很深,包括我們從全世界找人,用各種方法產學合作。」臺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何麗梅大呼「在臺積電20幾年,人力資源是最難的一個。」

臺積電與德國學校產學合作。(圖/臺積電提供)

因爲世界級的缺才暴風圈不斷擴張,以「護國神山」光環加上百萬高薪,臺積電是全臺畢業生趨之若鶩的公司,甚至在哪開新廠,當地房地產就會被「點石成金」,然而這樣的天子驕子,居然也大喊缺人!

何麗梅表示,臺積電跟德國Dresden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科技部簽約,讓他們的學生大三時到臺灣的大學讀書,並花2個月在臺積電的新人訓練中心實習,畢業後到臺積電工作,可以在臺灣,也可以在歐洲、美國。「這是個很龐大的工程,但相當有力量。」

臺灣人纔不足,去年就有網友熱議,臺積電的印度員工越來越多,「美商主管也是越來越多印度人啊,未來趨勢。」

那臺灣年輕人都跑哪呢?一頂大老師透露,他有好幾個學生畢業半年都還沒有工作,一方面是看不上其他製造業、覺得不急,有些則是在等「理想中的工作」。

國發會數據顯示,臺灣2023年產業移工爲47.8萬人,比起2016年又多加了10萬人,其中以越南籍最多,約23.6萬人,佔總數的45%,其次是菲律賓12.2萬人、印尼9.4萬人及泰國6.8萬人;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是「高階白領」。

去年新竹科學園區的白領外籍員工超過二百人,超過一半在臺積電任職;竹科管理局局長王永壯表示,很多來自清大、陽明交大進修碩博士的外籍生,畢業後就留在臺灣工作。

竹科也有越來越多高階的外籍員工。(圖/聯發科提供)

「中階技術工,其實能讓藍領變白領,」日月光半導體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李叔霞跟CTWANT記者提到,已有不少外籍員工成爲管理階級,「其實我12年前有諮詢過他們,想不想繼續讀書進修,當時幾乎沒有人,但大前年問時,居然有一千多個員工有興趣。」所以後來還需要考試篩選再上課受訓,「如果員工有想要學習的動力,其實成功機率很高。」

過去日月光的外籍員工以菲律賓爲大宗,大約五百人,李叔霞想起兩年前正修科技大學跑來跟他說,有30幾位即將畢業的印尼學生,非常有意願留在臺灣工作,但不知道去哪,「他們的中文非常好,也很適應臺灣生活,不留下來真的很可惜。」當時日月光缺乏「二次配工程師」,儘管這羣學生讀的是其他的電子科系,日月光就自己編教材,以「先聘後訓」的方式把他們留下來,後來成爲公司的種子人員、在臺灣落地生根,後續協助招募及訓練來自印尼家鄉的學弟妹,有時相較於海外工程師,反而更具優勢。「他們就像是『最像臺灣人的外國人』」李叔霞說。

因爲這樣的成功經驗,正修科大一躍成爲印尼基地總召集學校,教育部覈准通過的新型專班有13班、348人,主要爲印尼與菲律賓學生,已與科技大廠簽署備忘錄,提供獎學金與就業機會,分爲學士後專班與二技專班,涵蓋電子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三個系。

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表示,僑生政策已實施70多年,培育超過16萬名僑生校友,過去散居全球各地的留臺僑生,是支持臺灣的重要的力量,不過近來政策轉型,擴大技職學校參與招生,2014年起開辦產攜僑生專班,10年內從281人成長至4千多人,總計產攜僑生專班技高端在學人數已突破8000人,以因應國內及海外臺商產業人才需求。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