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 164年首度洗澡 葉王交趾陶風華再現

臺南學甲慈濟宮典藏的葉王交趾陶迄今已有164年曆史,終於首度洗了第1次澡。圖左爲洗澡前,作品臉上明顯有髒污,圖右爲清洗後可見作品細膩神情。(文資處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臺南學甲慈濟宮典藏「加官、晉祿」、「合境、平安」及「胖羅漢、瘦羅漢」等3組6件交趾陶國寶,迄今已有164年曆史,但因長期風吹雨淋日曬致蒙塵髒污,歷時1年有系統修復、清潔,已重現作品細膩表情、線條等生動樣貌。修復團隊還形容,這是「百年來第1澡」。

這批文物2015年經文化部公告指定爲「國寶」,是臺灣民間工藝指定爲國寶古物的首例。臺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此係列的交趾陶作品,爲慈濟宮於咸豐10年(1860年)建築體整修時,邀傳統藝師葉王製作,過去雖在不同年代也曾陸續修復,但此次卻是首度在科學儀器輔助下,展開有系統修復。

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系助理教授邵慶旺說,光是前置調查研究就耗時半年,實際維護也花半年;難度最高的部分,系因6件國寶最早放在戶外,遭遇累積性損壞,包括污染、斷裂、鹽害、風化及前人修補等,因此特別透過CT電腦斷層、X光機進行材料分析與檢測,力求還原及穩定作品,以便最大程度保存原有的歷史樣貌。

他還說,修護前透過X光影像檢測「加官、晉祿」2尊人物的鬍鬚時,竟是以細銅線捻制而成,顯示葉王工藝美學精細過人之處。最讓團隊驚喜的是,還在「瘦羅漢」發現胎體制作痕跡,推測可能是葉王的「金手指」,研判是葉王當年製作時留下指紋,但已無從考證。

此外,這批國寶在百餘年第1次「洗澡」後,完全展現釉的光澤感,工藝細節也一覽無遺,像是人物的法令紋、表情、人體紋理等,以往囿於髒污看不清,現在則能深刻感受作品工藝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