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年來第1次「洗澡」 國寶葉王交趾陶揭神秘面紗
交趾陶自咸豐10年(1860)至今,終於洗了第一次澡,重現其工藝表現。(文資處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交趾陶修護前、後進行3D掃瞄。(文資處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調查研究過程發現胎體制作痕跡,指紋是否爲葉王所留下? 耐人尋味。(文資處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瘦羅漢》清潔後,展現面部肌膚澎潤感。(文資處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臺南學甲慈濟宮典藏「加官、晉祿」、「合境、平安」及「胖羅漢、瘦羅漢」3組6件交趾陶,2015年經文化部公告指定爲「國寶」,也是臺灣民間工藝指定爲國寶古物首例,已164年曆史的6件國寶,歷時1年修復,期間更第1次「洗澡」,重現工藝表現細節,有趣的是,修復調查研究過程於「瘦羅漢」發現胎體制作痕跡,是否爲葉王指紋?耐人尋味。
臺南市文化資產處表示,6件國寶受到原有累積性損壞因素如污染、斷裂、鹽害、風化及前人修補等影響,經文資處協助慈濟宮申請補助並獲文化部文資局補助經費,由臺灣藝術大學文物維護研究中心團隊展開修護外,期間,文化部文資局也透過專業審查機制,確保此次修護以最大程度保存原有歷史樣貌,已於今年6月完成修護,順利回到學甲慈濟宮交趾陶文化館典藏與展示。
文資處表示,此係列交趾陶作品爲學甲慈濟宮於咸豐10年(1860)進行建築體整修時,邀請傳統藝師葉王製作,做爲廟宇屋頂、壁堵等處的建築裝飾,這6件國寶自咸豐10年(1860)至今,終於洗了第1次澡,重新呈現其工藝表現獨特與細節之處。
例如修護前,透過X光影像檢測,「加官、晉祿」但尊人物鬍鬚竟是採用細銅線捻制而成;又「平安」交趾陶手上的花瓶器皿,則是採用手拉壞方式塑造而成,外型類似明代的白瓷「玉壺春瓶」,在在顯示葉王工藝美學精細過人之處。
爲了確保國寶修護運送過程安全無虞,修護前,前往修護地點臺北與修護後的回家路途,途經縣市地方政府警察局及國道公路警察局都出動警力護送,共計6輛警車前後包圍運輸車一路護送,而學甲慈濟宮也全力協助前置包裝及後續組裝展示作業,使得這次任務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