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佛教之謎(上):萬花筒般的上座部信仰

佛教是泰國的重要象徵,但到底什麼是泰國佛教? 圖/美聯社

佛教做爲泰國的重要象徵,是多數外國人認識、體驗泰國的重要途徑。但到底什麼是泰國佛教?想到泰國佛教,首先浮上心中的可能是大皇宮周遭的玉佛寺、臥佛寺,但隨之而來的又或許會是曼谷市中心的四面佛、街邊的小小靈屋、素萬那普機場入境大廳高聳連排的夜叉雕像,以及乳海翻騰雕像。這些「鮮明的泰國宗教」印象,祂們都是佛教的一員嗎?

我們多習慣將流行於東南亞的南傳佛教歸類爲「小乘」(Hinayana)。小乘概念在早期西方學界,是用來指涉早期印度佛教的派別,也常指爲以斯里蘭卡爲中心發展的南傳佛教。然而,在後來的佛教學術發展中,學者認爲小乘並無法妥善地代表上述兩者,並帶有曲解、貶抑之嫌。因此,在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協議之後,學界不再使用小乘,而是使用上座部(Theravada) 稱呼南傳佛教。

不論是上座部佛教還是泰國佛教,兩者都有着萬花筒般的身世背景,原本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相當複雜。爲了更進一步理解兩者間的關係,我們得先釐清:上座部佛教和泰國佛教是什麼?

泰國著名的四面佛其實源於婆羅門教,許多儀式也融入了泰國佛教當中。 圖/歐新社

▎上座部佛教:看似單純,又充滿異質

按教理分類,上座部同大乘、金剛乘是佛教的三大派別之一。它承襲自印度半島的古老佛教思想,並在斯里蘭卡發展成具有顯著自身特色的派別,並在12世紀起對外傳播至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地。它的核心教義來自保存於巴利語中的佛陀教導。

上座部的信徒認爲,巴利語是最接近佛陀使用的語言,因此,他們將巴利語視爲通用語言,並將巴利三藏(Pali Canon)視爲共同研讀、遵守的經典。至今,上述五個主要流行上座部佛教的國家,其學術界仍以巴利語經典作爲最重要的參考,泰國數間著名大學的文學院、佛學院也都開設有巴利語課程。

除了突出的語言特點外,上座部佛教還有着與其他派別明顯相異的地方。例如,上座部佛教在教義與僧侶戒律上持着較爲保守的態度,並且有更專注研習三藏中的論藏 的傾向。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常會把上座部佛教和另一個派別大乘佛教做二元對照,然而如果我們跟隨着上座部佛教的發展路徑,便會發現兩者其實並沒有我們所想的如此壁壘分明。

上座部(Theravada) 這個詞最早出現於4世紀,紀錄於斯裡蘭卡最古老的巴利語編年體史詩《島史》(Dipavamsa),用來標誌當時斯里蘭卡多達18種不同佛教派別的譜系。在7世紀時,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指出,當時的斯里蘭卡(僧伽羅國)的佛教派別主要分成兩部:同時有着上座部跟大乘思想的無畏山派,以及只遵行小乘的上座部派別大寺派。

上座部一詞最早出現於4世紀,紀錄於斯裡蘭卡的《島史》。圖爲斯里蘭卡的波隆納魯瓦古城,爲著名的佛教遺蹟。 圖/維基共享

玄奘的筆下同時出現了我們熟悉的大乘(Mahayana)、小乘(Hinayana)以及上座部,且大乘與上座部是可以並存使用的,這說明當時的上座部並不是一個相對於大乘概念的詞彙,而可能是對各派對長老(elders,即爲Theravada字面上的意思)僧侶的敬稱。事實上,根據學者研究指出,素有上座部修行指南的《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當中其實巧妙地融合了五世紀時印度半島與斯里蘭卡各派思想,而不是僅有上座部本身而已。

不同佛教派別,對佛教歷史有着不同的敘事傳統。從萬花筒般的上座部發展路徑,我們很難把它視爲一個全然獨立的派別。但不可忽略的是,近代的上座部發展,不斷地自我強化、澄清,逐漸成爲一個獨特且有歷史連貫性派別。舉例而言,直到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在可倫坡成立並召開會議後,「上座部」一詞才取代帶有貶抑的「小乘」,成爲亞洲與學術圈的正式稱呼。因此,上座部成爲一個「獨特的派別」的概念,時間其實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晚。

如果把上座部佛教置入空間觀點來思考,便更能展現其概念上的複雜性。傳統上,上座部的傳播地圖是以斯里蘭卡爲核心,向東傳遞到東南亞地區。然而,從5世紀到11世紀,斯里蘭卡因爲島內爭戰不斷,島上的僧侶團體 (Sangha) 幾近消失,需要從他地重新引進僧團。最近的一次是在18世紀,斯里蘭卡透過暹羅 (現在的泰國) 僧團的協助,重建了島上的佛教秩序。因此現在的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其實是暹羅派 (Siyam Nikaya) 。

斯里蘭卡過去透過暹羅 (現在的泰國) 僧團的協助,重建了島上的佛教秩序。圖爲斯里蘭卡的僧團。 圖/路透社

▎泰國佛教:「綜攝」色彩的宗教景觀

我們很難把上座部佛教在泰國的實踐視爲所謂「純粹的佛教」,因爲當中並存了太多的元素。泰國學者Kanya Wattanagun 的研究 〈業力 vs. 魔法: 泰國在地佛教中的不和諧與綜攝〉 提到,泰國僧團與大衆佛教中,存在着巨大的代溝。其中所謂的不和諧與代溝,是從泰國佛教中區分出的三種主要元素: 佛教、婆羅門教與萬物有靈信仰。這三者在信仰邏輯上有所不同,卻同步實踐於泰國社會中。

儘管上座部佛教是泰國佛教的主旋律,但在寺廟中仍可以看到許多大乘佛教的色彩。例如觀音信仰、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佛等。特別的是,泰國官方所認定的大乘佛教,不僅有華人派(จีนนิกาย),還有越南派(อนัมนิกาย)。歷史上的華人移民聚居區,如曼谷的耀華力、噠啦仔,以及泰國南部的普吉也有許多華人信仰,祭祀着本頭公、清水祖師、關公、哪吒等等神祇。

這些華人廟宇的信衆所操持的經典並不是上座部的巴利語經典,而是以中文書寫,搭配泰文拼音的佛經。有趣的是,在華人廟宇重大節慶如普渡、九皇齋節時,泰國寺廟的僧侶還是會受邀到宮廟唸經,呈現相當混合的宗教地景。

泰國華人正在誦唸以中文書寫、泰文注音的《佛說佛名經》。攝於曼谷噠啦仔地區。 圖/作者許純鎰攝影

——▌接續下篇/〈泰國佛教之謎(下):揉合精靈、童神的綜攝世界〉

——▌接續下篇/〈泰國佛教之謎(下):揉合精靈、童神的綜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