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解開人魚木乃伊之謎 信仰與寄託無關真假

日本放送協會(NHK)昨天報導,這尊「人魚木乃伊」被保存在日本岡山縣淺口市的「圓珠院」,全長約30公分。雖說是人魚,但臉看起來其實不像人類,反而比較像猴子;下半身有看似鰭的物體,外觀確實像魚類。

跟「人魚木乃伊」一起保存下來的紙條寫着:「元文年間在土州海域(現高知縣海域)被魚網捕獲的人魚乾貨。漁夫將其運到大阪販售,之後被備後福山(現廣島縣)的人買走作爲傳家寶。」

元文年間是西元1736年到1741年,屬江戶幕府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時代。不過,保存「人魚木乃伊」的圓珠院住持,也不清楚何時、由何人及如何將其帶到寺院內存放。

●學者專家耗時一年進行科學調查

由倉敷藝術科學大學教授、副教授、倉敷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及岡山民俗學會研究人員共5人,日前合組研究小組調查這尊「人魚木乃伊」。

調查使用電子顯微鏡等從表面開始觀察,之後再用X光線進行內部攝影,甚至還進行DNA鑑定。從3D影像來看,人魚表面有像動物的毛髮,及5只帶有指甲的手指;正面來看有眼、口、鼻。

人魚兩手置於臉部旁,神情很像挪威畫家孟克(Edvard Munch)著名作品「吶喊」中的人物。

經過約一年調查,研究小組今年2月舉行記者會公佈結果,證實這尊「人魚木乃伊」其實是人造物。

調查結果顯示,有關上半部的「人身」,從斷層掃瞄的影像可看出並沒有像是頭骨、背骨等主要骨骼,其內部由綿進行填充。

看起來像猴子的外觀,則是用上了紙和布,並在表面塗上混合砂及炭的塗料。而像孟克作品「吶喊」神情的臉,大部分都是用紙等物品製作。牙齒使用的是肉食魚類的牙齒,身體表面也被貼上河豚皮及動物毛髮。

至於人魚的下半身,研究小組從魚鱗進行調查,認爲有棲息在日本沿海的石首魚科特徵。石首魚科的魚肉是現在被用來製作魚漿的原料。

研究小組使用放射性碳定年法來測定,發現很可能是在1800年代後半期所製作。

●科學調查仍留部分謎團

雖然透過科學方式調查解開了「人魚木乃伊」的不少謎底,但由於「人魚木乃伊」被寺院非常小心地保存,不容有所損傷,也就讓這次調查受到限制,無法進一步解答是由誰製作,及爲何會被送到淺口市的寺院保存。

研究小組表示,日本各地約有10尊「人魚木乃伊」,甚至可能還出口到海外。

談到爲何要製作這種「人魚木乃伊」,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類文明志研究部教授山中由裡子說,「人魚木乃伊」在江戶時代後期到明治時代大量被製作,因爲每當遭逢疫情或天災時,就會有人魚等幻獸出現的傳聞,當時的人們認爲若能見到這種珍奇生物可以獲得保祐。

因此,山中由裡子說,不光是被畫在印刷品上面,也被用動物或魚等現實生物的一部分,組合成爲用來展示的物品,讓民衆可透過展示當面目睹,對珍奇生物感到驚奇同時也能祈求消災解厄。

山中由裡子說,這是結合了娛樂與信仰的物品,「就算是人造物,前去觀看祈求的人的想法則是真的」。

圓珠院住持柆田宏善說,這尊「人魚木乃伊」內寄存着製造者、保存者、認爲是珍奇生物祈求及許願者等各種人的想法。

他說,雖然藉由這次調查得知是人造物,但不會改變已寄託在木乃伊上的想法,「這就跟人們對着石頭或木頭製作的佛像雙手合十一樣,我接下來也會跟過去一樣小心地保存,希望繼續傳承下去」。

這尊「人魚木乃伊」在調查結束後已重返圓珠院內存放,院方不會對外公開展示這尊「人魚木乃伊」,而是在留意蟲害等情況下繼續小心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