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關係將更窒息
(圖/新華社)
7月1日前夕,香港政務司長由原保安局長李家超接任,這是港府首次委任一位由警隊出身、非公務體系培養的人出任政務司長。這一人事變動,釋出了未來香港仍以「維穩」爲主軸的政治訊號,2019年以來變得格外敏感的臺港關係,恐將受到港府更嚴密管控。
長期主管香港安全事務的李家超之所以更上一層樓,主要得益於他嚴厲執行《香港國安法》,獲得北京充分肯定和信任,包括逮捕多位香港泛民大老級人物與黃之鋒等學運領袖,以及搜查《蘋果日報》、拘捕黎智英等壹傳媒高層,令這間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反建制派媒體被迫關閉。因此,李家超的高升不僅僅是「賞」,應有北京進一步整治香港政局的考量。
回顧過去1年,香港官方在執行《香港國安法》、偵查國安案件時,「臺灣因素」是個繞不開的議題。例如去年8至9月間,12位香港年輕人乘快艇逃亡,據稱目的地就是高雄,但被陸方海警截獲,其中包括因違反《香港國安法》的社運人士李宇軒。近期《華爾街日報》又披露了5名香港抗議者偷渡至臺灣後,又被轉至美國的秘辛。這些案例都說明,反送中之後,「香港─臺灣─美國」的逃亡路線絕非個案,未來港府是否有可能順藤摸瓜,找到更多臺港社運連結,進而視爲臺灣「插手」香港的證據?
再如最近滿城風雨的《蘋果日報》停刊事件,由於《蘋果》是一家橫跨臺港兩地的媒體帝國,更長期在兩地新聞界、社運界、知識界、文化界紮根經營。巧合的是,5月中旬恰好臺灣《蘋果》宣佈停止報紙發行,時間點與時任港府保安局長李家超命令凍結黎智英持有壹傳媒的股份一致。此外,隨着香港警方陸續拘捕、約談多位爲《蘋果》撰稿人士,港府會不會把《蘋果》長期經營的臺港關係連結中,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人物或文章,界定爲臺灣對香港的「干預」?
如果仔細思考上述問題,不難意識到,前一段時間港臺政府先後撤回兩地駐點機構人員,僅僅是一個開始。由於港府已經將臺港之間長期形成的社運、政治、學界、媒體連結視爲「作爲外部勢力的臺灣干預香港的工具」,同時,蔡政府持續在口頭上表達支持香港自由民主理念,在行動上亦協助過去2年間來臺尋求庇護的香港異議者,並容許民間團體安排其轉赴美國、歐洲等第三國。在這樣的背景下,臺港關係必然日趨緊縮,恢復過去寬鬆開放的民間交流的可能性只會一步步縮小。
70年來,每當兩岸政治對抗、緊繃,如同壓力鍋不斷升溫時,香港或臺港關係往往會充當「泄壓閥」,作爲兩岸關係降溫的關鍵作用。然而,今天的臺港關係好像被一根繩子緊緊勒住,面臨窒息危機。所幸臺港互撤機構及人員之後,海旅會駐臺辦、臺旅會駐陸辦仍然維持運作,這說明兩岸並不想徹底切斷彼此聯繫,只有維持兩岸經濟、民間互動,才能爲兩岸和平留下喘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