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葉克膜團隊小故事:蔡璧如曾是「比病患更像病患」的護理師
葉克膜體現了所有醫學倫理的問題,因爲它就站在生死的中線上,背後有許多醫療現場充滿不確定性,生命充滿變數的故事。(示意圖/Shutterstock)
「做醫師做久了,對於很多事情,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看得那麼重,尤其是對於世俗的成敗。」臺北市長柯文哲在著作《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中,坦承年輕時的柯文哲與現在的柯文哲,想法已經截然不同。但是不變的是,對認真的執着。柯文哲認爲,認真是一種精神,把它推廣到團隊裡每一個人都認真,就成了一種文化。當年臺大醫院的葉克膜團隊之所以能夠成爲全世界最頂尖的醫療團隊,認真是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以下是重點書摘,談及臺大葉克膜團隊鮮爲人知的小故事。
有一次去中部的醫院接病人,患者年紀約五、六十歲,急性心肌梗塞。外院先做了心導管手術,發現病患心臟的三條血管都阻塞,初步處理做血管擴張術。但是病患的血壓一直不穩定,再加上家屬強烈要求轉診臺大醫院,於是醫師打電話來聯繫,希望我們能夠接手。
●裝或不裝,總要給病患與家屬一個理由
根據該院的醫師評估,轉診臺大醫院後,可以視情況爲病人做繞道手術,如果患者術後心臟還是狀況不佳,就要等候心臟移植的機會。
這次我們同樣派了蔡壁如與黃書健醫師一起去接病人。到了那裡,他們發現病患意識清楚,還能夠說話,使用的強心劑劑量不高,醫院也已經幫病人裝上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所謂主動脈內氣球幫浦是在心臟功能不足時使用的醫療輔助,可以增加心輸出量。但是如果病患的心臟衰竭嚴重, 主動脈內氣球幫浦不夠用了,就需要換成葉克膜。
蔡壁如與心臟內科溝通時提出疑問:「這個病人尚未插管,情況還好,需要裝葉克膜嗎?畢竟葉克膜是在病人情況危急時才使用。」
黃醫師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如果運送途中,病人情況變差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在救護車上裝葉克膜!」
他們爲此討論了很久,因爲病患的情況確實讓人有些不知該如何是好。後來黃醫師說:「要不然我們試試看不要裝葉克膜吧,就這樣直接載回去。」
蔡壁如說:「裝或不裝,總要給病患與家屬一個理由,我們跟他們溝通看看。」
當時病患狀況很穩定,能夠理解和表達意見,他們把帶去的葉克膜推給病人看。「你現在看起來狀況不錯,所以有兩種選擇:爲了安全起見,我們應該要幫你先把葉克膜裝起來。但看你情況尚好,如果拚兩個小時, 用最快的速度, 救護車一路衝回臺大醫院, 過程當中你忍耐一下,說不定可以不用裝。你要不要試試看?」
病患考慮片刻,與家屬討論後做出結論,「我覺得我的狀況還好,既然有裝主動脈內氣球幫浦,那麼能不裝葉克膜就不裝。」爲此,他還簽了一份放棄安裝的同意書。
最後他們將病人送上了救護車,一路開回臺大醫院,但在半路上卻出了一點意外。不過出狀況的不是病人,而是蔡壁如。因爲救護車開得飛快,她又坐在病牀的後方,也就是車子的最尾端,一路搖晃顛簸,所以她暈車了!她在救護車上到處找塑膠袋,準備吐一場。
由於病患意識清楚,他看到蔡壁如在那邊東翻西找,忍不住問說:「蔡小姐,妳在找什麼?」蔡壁如坦白告訴對方:「我有點暈車,想找個塑膠袋來吐,也許會好過點。」病人看她臉色不佳,不禁擔心說:「蔡小姐……要不這樣好了,我起來,讓妳躺一躺,看會不會好點?我覺得妳比較像病人。」
蔡壁如心想:你纔是病人啊!你身上還裝着IABP,怎麼能起來!
這個病患接回臺大醫院後,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平安出院。
他出院時高興地邀請蔡壁如說:「蔡小姐,下次妳到中部來玩,一定要來找我,但千萬不要再搭救護車了……」
我們去外院接葉克膜病患時,有一套評估方式,還有格式化的病歷單,記錄病患的性別、年紀、身高、體重、病史、發病原因及經過。也會針對藥物和醫療措施做紀錄與評估,包括IABP、強心劑、其他藥物等等。透過這套評估流程,我們就能夠確認病患是否適合接回臺大醫院繼續做治療。
自從去高雄接過病患後,考慮到救護車往返南北的交通時間過長,於是我們思考以高鐵運輸葉克膜病人。
用高鐵運輸葉克膜病患,乍聽起來有些異想天開。但這種計劃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需要實際演練。
由於高鐵白天必須載運大量旅客,所以我們與高鐵公司談好,配合他們一年兩次的夜間演習,同時進行我們的模擬運輸行動。
按照計劃,我們先把葉克膜、擔架送到臺北車站的行李託運中心, 從那裡下到高鐵站,再搬上第七節車廂就定位。我們演練透過高鐵站的電梯,將病人運送進出站和上下救護車。
用言語描述很簡單,不過就是擔架上下電梯、進出車廂而已。實則不然。演練中包含各種災難應變,像是病患已經在高鐵車廂裡,但是列車中途故障或者遭遇地震而無法運行時,該怎麼辦?
爲了這些可能發生的意外,我們還設計了一套應變流程,因爲高鐵大多是高架,碰到緊急狀況時,我們要把病人的擔架從四層樓高的高架上慢慢送下來,再配合救護車接駁……這些問題不能等到意外發生時纔來喊「怎麼辦」,也不能等發生後纔來檢討「我們當時應該怎麼做」, 必須在事前就列入考量,準備好應變之道。
我做這些計劃、SOP時,經常有人會笑說:「何必自找麻煩?」
但是我認爲,從來不去想的事情,不代表不會發生。若事前沒有設想,突然發生了,也不可能知道如何應變。對於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平常都應該把SOP準備好。到時候真的出現什麼意外狀況,照表操課,不敢說百分之百沒有問題,但是起碼雖不中亦不遠矣,至少有七成的狀況可以應付。
幾次運輸演練,同仁們都很辛苦。我們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後再趕往高鐵站準備,半夜演練結束時大約已經是凌晨三、四點,沒有回程的高鐵,包括我在內,所有人直接在高鐵車站的候車座位上躺平,等天亮前高鐵的掃軌車把我們載回臺北。
除了救護車和高鐵,我們也曾經去松山機場演練專機運輸葉克膜病患的流程。
一件事情能夠成功,從來不是偶然,至少在葉克膜這件事上,是多少人毫不懈怠、共同努力創造的成果。
網路時代一切講究快速,但時間久了,很多人都忘記吃苦耐勞的重要性。
這個世界上, 只有「 不小心全軍覆沒」, 從來沒有「 不小心大獲全勝」。成功是不斷努力的成果累積。這也是爲什麼我經常告訴學生:「不要羨慕別人成功,因爲你付不出那個代價。」(編輯樑惠明)
《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