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ESG變身臺灣企業競爭力
氣候變遷對企業營運的影響性究竟如何估算?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表示,若能將國際與國內各部位的環境評估資料整合爲共享資料庫,再將知識轉譯,供各產業結合其內部活動,可簡單撰寫出氣候變遷的各式報告,降低成本且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不用每個企業重複投資。
童慶斌表示,臺達電、華碩都已設永續長,但即便大企業設永續長,大概也很難有很多資料評估可納到企業決策,因爲缺乏總體評估,或各式環境影響報告散見在各部會,格式不同或企業根本不知去哪裡找,哪些是自家企業需要的,臺大與開發金、中華電信及安永的合作,即是想建構快速、簡單的資訊整合平臺,協助產業競爭力,童慶斌說:「其實氣候變遷與ESG對臺灣不是限制,反而是機會,做得好就有競爭力,做得早就可以領先」。
童慶斌解釋,若能借由合作平臺提供企業所需的氣候變遷影響評估資訊的服務,讓臺灣企業可以做得比人家還好、比人家還早,在國際間就有競爭力,在供應鏈上就有機會領先,因爲臺灣企業技術已贏人家,若在ESG上也贏,將是重要的關鍵。
童慶斌並直言,臺灣很多單位現在談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還多是形容詞階段,但國際間已不是,真正氣候變遷是要有情境分析,永續發展其實要兼顧經濟、社會環境,要先談風險,纔有風險調適行動,其中又分轉型風險與實體風險,如何將此落實到產業,將氣候變遷主要知識及資訊需求,融入企業對氣候變遷風險管理,臺灣企業要做各項氣候變遷風險揭露及評比,是爲了生存,不做根本連生存、加入供應鏈都沒機會,所以要做ESG,還要做得好,若能領先別人二、三年,就可多賺二、三年,若可一直領先,就可持續保有競爭力。
如現在極端氣候頻繁出現,降雨量與排水設施的資訊一對比,就能找出哪些地方容易淹水,海平面上升、旱災等,童慶斌說,如臺北淹水或臺灣連續旱災可能都是百年一次,即1%的發生機率,但現在可能一年內同時出現水患與旱災,這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無法依經驗去推估,就需要科學方法幫助評估,纔不會造成投資或決策錯誤。
但這種外部資料非常龐雜、非常多,即便企業設永續長、行動小組,要靠一家企業的力量蒐集這麼多資料,都是有困難的,更何況很多資料需要「轉譯」,化爲各產業需要的決策知識,臺大與開發金合作,就是希望做資料儲存的單一中心,童慶斌指出,氣候變遷評比中,約有44~48%資訊需藉由外部專業資料, 即外部環境影響,加上企業內部活動總和,纔是企業受到總體影響及迴應,這需要共享平臺導入外部資料,企業可簡單擷取其產業所需內容,很快結合產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