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爲美國製造原子彈,死後墓碑上卻刻着: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1957年2月15日,《物理評論》上發表了署名爲吳健雄等人的論文《在β衰變中檢驗宇稱守恆》,該文章的發表,證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這一設想。

這一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針對這一獎項,物理學界產生了不小的爭議,不少人認爲吳健雄應該與他們共同分享這一獎項。因爲是她的實驗結果證實了他們的設想。

對於外界的種種聲音,吳健雄並沒有公開發表不滿,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在這一過程中,她因爲自己的女性身份受到了歧視。1989年,她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信中提到的“某種原因”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自己受到的性別歧視。

吳健雄出生於江蘇蘇州瀏陽,一家人跟祖父生活在一起,因祖父重男輕女,吳健雄並沒有受到太多寵愛。

但幸運的是,她的父親吳仲裔曾接受了新學的影響,在家鄉創辦了一所明德小學,女兒吳健雄也被他安排進了學校,他十分支持女兒讀書學習。

1930年,吳健雄考入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學校人才濟濟,教授都是社會上頗有名望的人物。

吳健雄作爲數學系一年級的新生,卻以刻苦在學校聞名。她雖然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但她本人並不古板,相反,她活潑開朗,待人真誠,偶爾也與同學討論八卦。

在大學期間,吳健雄偶然間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有着濃厚的興趣。於是,在大學第二年時,她便立即轉入了物理學,成爲了物理學家施士元的學生。

大學畢業一年後,吳健雄進入了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在指導老師顧靜徽的建議下,她決定赴美深造。

1936年,吳健雄成功進入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讀書,並在之後取得了博士學位。作爲一名中國女性,吳健雄在當時的校園中備受歧視,爲了證明自己,她付出了大量努力,每天都在實驗室裡待到很晚。

1942年6月,美國陸軍部決定研製原子彈,並將這一計劃稱作“曼哈頓計劃”,由奧本海默牽頭,集結了一大批頂尖的物理學家。

而此時的吳健雄卻因爲自己的女性身份囿於找工作的困境中,且當時人們稱她爲“身材嬌小的中國姑娘”等,這些標籤多多少少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

1944年3月,吳健雄參與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併成功解決了工程區內連鎖反應無法延續的這一難題。

1945年,美軍先後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丟下了兩顆原子彈,直接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中美關係徹底破裂,吳健雄等中國籍科學家受到嚴密監視。1954年,吳健雄選擇加入美國國籍,但她的心始終是一顆“中國心”,她關注着祖國的發展。

1971年,她和丈夫袁家騮歸國省親,周總理特意在北京接見了他們,並熱烈歡迎他們回國探親。

晚年,吳健雄將自己的積蓄捐獻給了母校,並以自己父親的名義成立基金會,用來支持成績優異的學子們深造。1994年,吳健雄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在紐約病逝,享年85歲,李政道在她的墓碑上題詞——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吳健雄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就廣受關注,她身上也被貼上了“東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等標籤,這些都是對她成就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