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女王吳健雄,爲美國造原子彈,墓碑卻刻着: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1944年,一個看似平凡的中國女孩踏入了美國最機密的科研項目,她的名字是吳健雄,而這個項目就是著名的曼哈頓計劃。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位年輕的東方女性會在覈物理領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記,以至於日後被稱爲"核彈女王"。
2021年2月11日,美國郵政局還專門爲她發行了一枚特殊的永久郵票,這枚郵票的發行,使得出現在美國郵票上的亞裔美國女性總數上升爲二!
但你知道麼,就是這樣一位美籍華人,在1986年時,楊振寧等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我國臺北創立了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同年,我國物理學會在我國專門設立了“吳健雄物理學獎”;1999年,我國科學院還將在太陽系發現的一個小行星命名爲“吳健雄星”....
1997年當85歲高齡的吳健雄在美國紐約溘然長逝時,她的最後心願竟是讓家人將自己的骨灰送回故鄉蘇州太倉安葬。
在她的墓碑上,刻着一行振聾發聵的字:"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這位在美國生活了大半生的"核彈女王"究竟做了什麼,爲何會在中國如此受歡迎?明明是美國國籍,爲何中國科學院會評價其爲“中國科學界的驕傲”呢?
從太倉到曼哈頓:科學夢想的追逐
1912年,中國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清朝剛剛覆滅,民國初立,整個國家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
就在這樣一個充滿希望同時又危機四伏的年代,一個註定要改變物理學歷史的女孩在江蘇太倉呱呱墜地,她就是吳健雄,後來被譽爲"核物理女王"的科學家。
吳健雄的出生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傳統的開端,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女孩的誕生往往不被重視,甚至不被歡迎。
然而,吳健雄的父親卻打破了這一陳規,他不僅沒有因爲生了個女兒而失望,反而給了這個女孩起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名字——"健雄",寄託了對女兒的殷切期望。
這個名字彷彿預示了她日後的人生軌跡:勇敢、堅強,不輸男兒。
在父親的支持下,吳健雄突破了性別的限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求學之路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超常。
這一連串的成就,在當時的中國,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來說,都是極爲罕見的。
然而,她很快意識到,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是科研環境還是設備,都無法滿足,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出國留學,學成後爲中國的物理學研究做貢獻。
這個決定無疑是艱難的,離開家人,遠赴異國他鄉,面對未知的挑戰,這需要極大的勇氣,然而,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真理的決心,使吳健雄下定了決心。
1936年,24歲的吳健雄踏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開始了她改變物理學歷史的偉大征程。
而她離開的這一年,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日本侵略的陰霾籠罩着整個國家,吳健雄離開祖國時,或許並不知道自己此去經年,再回首時,祖國已經滄海桑田。
在美國,吳健雄的科學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她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師從多位著名物理學家。
她的勤奮、智慧和對物理學的熱愛,很快讓她在同儕中脫穎而出,然而,作爲一個女性,更是一個亞裔女性,吳健雄在美國學術界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她曾多次遭遇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但她並未因此退縮,反而以更加出色的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就比如初到美國時,吳健雄原本打算是去密歇根大學就讀的,但到了那裡她才知道,原來這裡是不允許女性從前門進入的,後來在她去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觀後,吳健雄才決定在加州攻讀博士學位。
1944年,吳健雄加入了改變世界格局的曼哈頓計劃,這個秘密項目的目標是研製原子彈,以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吳健雄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經歷鮮爲人知,當時,美國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原子彈,但科學家們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核反應堆總是出現自動啓停的問題,無法提供穩定的能量和反應速率。
這個難題困擾着包括恩里科·費米在內的頂尖物理學家,就在項目陷入僵局之際,吳健雄憑藉她獨特的洞察力和紮實的理論基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核裂變的副產品氙135可能是導致反應堆問題的罪魁禍首。
這個假設源於她對β衰變的深入研究,這也是她博士論文的主題,在一次關鍵的實驗中,吳健雄不眠不休地工作了72小時,最終證實了自己的猜想。
她的發現爲解決原子反應堆的問題提供了關鍵的理論支持,爲原子彈的成功研製鋪平了道路,極大地推動了曼哈頓計劃的進程。
正是這一貢獻,奠定了她在覈物理領域的地位,也爲她贏得了"核彈女王"的稱號。
然而,參與曼哈頓計劃對吳健雄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證明了她的科學才能,讓她在物理學界獲得了廣泛認可;另一方面,"核彈女王"的標籤也給她帶來了爭議和誤解。
事實上,吳健雄對於原子彈的態度是複雜的,她曾表示,科學家的責任是探索真理,而不是決定如何使用這些發現,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爲和平事業服務,而不是成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工具。
"吳實驗":顛覆物理學界的驚天一擊
如果說參與曼哈頓計劃讓吳健雄成爲"核彈女王",那麼"吳實驗"--則讓她在物理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這個實驗不僅顛覆了物理學界長期奉爲圭臬的宇稱守恆定律,還爲她贏得了"東方居里夫人"的美譽。
1956年,兩位年輕的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假說: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可能不守恆。
這個假說挑戰了當時物理學界的共識,如果得到證實,將徹底改變人們對宇宙基本法則的認知。
然而,要驗證這個假說並非易事,它需要極其精密的實驗設計和嚴謹的操作,在這個關鍵時刻,李政道和楊振寧找上了還在美國的吳健雄,面對他們的請求,吳健雄挺身而出,承擔起了這項艱鉅的任務。
爲了完成這個實驗,吳健雄幾乎付出了一切,她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聖誕節,日以繼夜地工作在實驗室裡。
爲了避免任何可能的干擾,她選擇在深夜進行實驗,當整個城市陷入沉睡時,她卻在寂靜的實驗室裡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實驗過程中,吳健雄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她需要將鈷60原子核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並精確測量其β衰變過程中電子的發射方向,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極高的精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實驗失敗。
經過數月的努力,吳健雄終於在1957年1月獲得了突破性的結果,她的實驗數據清晰地顯示,在β衰變過程中,電子的發射確實存在方向性偏好,這意味着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確實不守恆。
這個結果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物理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它不僅證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宇宙基本對稱性的認知,被譽爲20世紀物理學的重大突破之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吳健雄的實驗對這一理論的證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卻只頒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
其實當時的吳健雄最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當時放眼整個世界,對女性的歧視依舊存在,尤其是在物理界這個男性遍地的領域。
不過諾貝爾獎委員會肯定不會把這種性別歧視直接寫在臉上,所以他們委婉的表示,獎金不應該給任何實驗方面的人士。
雖然沒有點明,但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從120年來只有4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可看出他們骨子裡的性別歧視。
所以1957年,他們就這樣頒給了"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提出者李政道和楊振寧,也是中國籍物理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
儘管未能獲得諾貝爾獎,但吳健雄在物理學界的地位絲毫不遜色於那些獲獎者,她的名字經常與愛因斯坦、費米、費曼等物理學巨匠並列,被譽爲"東方的居里夫人"。
而她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也爲後續的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打破藩籬:華裔女性科學家的先驅
吳健雄的成就不僅僅在於她的科學貢獻,更在於她作爲一名華裔女性科學家所樹立的榜樣。
在20世紀中葉,科學界仍然是一個由白人男性主導的領域,作爲一名亞裔女性,吳健雄面臨着雙重的歧視和挑戰。
然而,她憑藉自己的才智和堅韌,成功打破了這些藩籬,她成爲了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也是第一位獲得美國物理學會獎章的女性。
這些成就不僅是個人的勝利,更爲後來的女性科學家鋪平了道路。
吳健雄並未滿足於自己的成功,她積極爲女性科研人員發聲,呼籲社會給予女性科學家更多的機會和支持。
她曾說:"在科學領域,沒有男女之分,只有才能的高下。"這種勇氣和遠見,使她成爲了女性科學家的榜樣和精神領袖。
隱藏的愛國情懷: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儘管吳健雄在美國度過了大部分職業生涯,但她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從未改變,這種情感,在她晚年表現得尤爲明顯。
1972年,中美關係解凍後,已經離開中國36年的吳健雄終於有機會重返故土,此後,她多次回國訪問,關心祖國的科技發展,她不僅與中國科學家進行學術交流,還積極推動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
更令人感動的是,吳健雄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她和丈夫袁家騮(袁世凱的孫子)多次向家鄉太倉的明德中學捐款,支持教育事業。
他們的捐贈不僅包括資金,還包括圖書和實驗設備,旨在提高家鄉學生的科學素養。
吳健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最終以一種極其感人的方式得到了體現。
她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夠安葬在家鄉太倉的明德中學,就在她父親曾經栽種的紫薇樹下,1998年,這個願望得以實現,在她的墓碑上,刻着"一個永遠的中國人"這幾個字。
這句簡單而有力的話,道出了吳健雄一生的歸屬感和對祖國的忠誠。
這是明德中學,雕像是吳健雄
吳健雄的家國情懷,不僅體現在她對中國科教事業的貢獻上,更體現在她對科學精神的傳承上。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句話道出了她作爲一個科學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推動科學的發展,也爲中國在國際科學舞臺上贏得尊重。
結語
回顧吳健雄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核彈女王"這個標籤嚴重簡化了她的貢獻和價值,事實上,吳健雄是一位將科學精神與愛國情懷完美融合的傑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