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賢:兩岸應共創新現代農業

4月9日,遊客浙江星球太空農場」觀看「小豬田徑運動會」。(新華社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明賢。(記者陳曼儂攝)

遊客在江蘇徐州山區呂梁農業觀光摘葡萄。(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農業也在轉型升級!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孫明賢25日表示,大陸「十三五」規畫定義的「現代農業」已跟過去不同,是經濟高效、高營養效益和多功能現代化臺灣有豐富經驗可與大陸市場攜手,但兩岸目前都面臨農民高齡化、鄉村空心化的問題,他建議建立新型的家庭農場、培育新的職業農民,兩岸政府都該做些改變。

當前大環境不佳,但兩岸企業交流合作熱情不減,兩岸經營俱樂部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舉辦的「兩岸城市投資與合作商機洽談會」24日、25日在上海舉行,臺灣的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經驗豐富,不少大陸業者積極與臺灣業者交流。

現代農業三特色

孫明賢表示,今年是大陸「十三五」的第一年,農業政策有很大的轉變,政策提到要落實發展新理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

所以「現代農業」的涵義已跟過去不一樣了,孫明賢歸納出三個特色,第一是經濟高效,要讓農民賺到錢、變成中產階級;第二是強調營養高效,農產品要考慮對人體的影響,特別是要取代進口基因改造大豆;第三是加快現代化,孫明賢說,高效、綠色生態與多功能,就是現在很多省都在強調的新現代化農業。

孫明賢說,所以農業不只是關注生產,還有生態,以及旅遊、觀光、休閒、養生等,目前的農業科技園區都要走多元化路線,現在的農民需要學會新科技及行銷,需要知道的知識與以前完全不同,加上兩岸都面臨農民年齡偏高,平均65歲要退休了,沒有新人投入,鄉村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拚收入高過公職

孫明賢表示,其實全世界的農場只有兩個模式,家庭農場佔9成,剩下的1成纔是合作農場,歐美也都把家庭農場經營得很好,所以應趁此機會重塑兩岸家庭農場的概念,並把零碎分割的土地重新整理合並,以新科技與機械化耕種效應會完全不一樣。

孫明賢也提出構想,過去農民是傳承,若下一代不想做,恐就無人接棒,所以應該走「職業農民」的概念,把農夫變成一個職業,培育出新的農民,就像是以前教育部要大量培養中小學老師,就用公費、發農民證等,並提供優惠政策,讓其經濟收入能比公務員更好時,大家就不會搶着當公務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