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智富/「監理沙盒」將創造金融新服務
文/Smart智富雜誌 彭金隆「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這個名詞最近常常在媒體出現,最新狀況是行政院已在5月將「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送進立法院審查,如果這項法案在本會期順利通過,臺灣將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專法規範「監理沙盒」的國家。但是「監理沙盒」跟一般民衆有什麼關係?
所謂「監理沙盒」,指允許業者在風險可控環境下,盡情測試創新商品及服務,2015年中,英國金融監理機關率先提出「監理沙盒」的想法之後,新加坡、澳洲、香港紛紛響應,面對全球金融競爭,臺灣不能落後,跟着提出臺灣版的「監理沙盒」。
金融業一直受高度法規保護,屬於壟斷事業,凡要從事金融業務的人,須先拿到政府核發的特許執照,且要接受政府高度管理。可是,隨着科技進步,有許多非金融業者,如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提供更好、更快的金融服務,例如「支付寶」、「餘額寶」等。更重要的是,這些科技公司還願意做金融業不想做的微利市場。而金融業者雖然也想創新,只是受限於金融法規,許多創新方法目前尚無法引進金融市場。
從消費者角度看,「管你是黑貓白貓,只要會捉老鼠就是好貓」。也就是隻要安全條件相同,誰能提供更好的服務,消費者都可以接受,不一定非要金融業者不可。然而僵硬的法規,限制了市場合理競爭,雖然保護了金融業者,卻減少了消費者的福利與選擇。「監理沙盒」機制就是希望先排除一些法令限制,讓創新的金融服務與活動能有機會先進行實驗。意即就算業者尚未取得金融執照,只要有創新的想法與做法,都可以先做做看,如果真的可行又好用,監理機關再想辦法調整法規,讓這些新構想發展成新業務,讓業者、監理機關與消費者三贏。
金融服務過去都是由金融業者來提供,現在,隨着科技日新月異,以後提供金融保險服務的人,不見得一定就是銀行或保險公司。「監理沙盒」制度的出現,開啓了創造新服務的機會之窗,一旦成真,消費者將是最大受益者。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Smart財經好讀★食品股啓動追漲 鎖定3好股★屆退族如何估算退休金缺口?★吃對早餐+洗澡後按摩 瘦身還能留住事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