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美術館敲敲門》鬧市中的大亨起家厝,擁半部臺灣美術史

順益關係企業董事長林純姬承接父志,一肩扛起經營美術館的重責大任。(圖/商業週刊提供、陳宗怡攝)

你能想像臺灣舊城區的一棟老宅裡,竟藏着半部臺灣美術史

一字排開,從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到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再到倪蔣懷、李梅樹與顏水龍等,盡是臺灣日治時期名家畫作,其中6幅更是臺北市指定一般古物

順益臺灣美術館打造了一條臺灣美術的時光隧道,用不同的時空角度,帶領觀者重新認識臺灣這座島嶼。而打造這座美術館的,是順益關係企業榮譽董事長林清富。

他是商用車界一方霸主,將1947年創立的老店「順益行」發展爲國內最有實力的企業,在全臺擁有24個服務廠及2間組裝廠,2019年營業額新臺幣346億;他同時也是位出名的藏家,40多年蒐藏近400幅臺灣本土美術畫作,及超過1800件原住民族文物。

1994年,他着手創辦全臺灣第一座原住民族博物館。今年,爲了讓蒐藏的臺灣本土創作也爲世人所見,他讓女兒、現任順益關係企業董事長林純姬負責,將位於北門旁的起家厝改建爲「順益臺灣美術館」,專門展出他珍藏的臺灣美術作品

帶領林清富走進藝術領域的是已故藝壇前輩施翠峰教授,經常帶着他拜訪畫家。林清富20多歲開始蒐集畫作,特別喜愛童年記憶中的風景畫,一有機會,總是想盡辦法蒐藏。

但是,要打開這些畫家的心房並不容易,是場漫長艱辛的攻防戰。但40多年來,只要能獲得心愛作品,他仍樂此不疲。

林純姬分享,父親爲了買到李石樵的畫,常常以賞畫名義上門拜訪。但李石樵向來不賣30號(91x65公分)以上的畫,爲了說服他,林清富使出遊說技巧,不時帶着酒去寒暄,時間久了,李石樵終於被誠心感動,賣出一幅30號的《池塘》。

林清富對臺灣前輩女畫家陳進的膠彩畫情有獨鍾,經常到她家走動,同樣是爲了能擁有她的畫作,且再三保證這些畫只進不出,未來她的後人若有展覽需要時,順益也一定無償配合。

然而,面對惜售的陳進,林清富除了展現誠意外,也略施了技巧才能陸續蒐藏6、7幅她的畫作。求畫過程中,見她一有意願,就拿出備好的空白支票請她填寫,同時自家順益貨車早在門口,等着主人一聲令下馬上搬畫載走,以免陳進後悔。「經常到了隔天,她的小孩或學生就會打電話來說:可不可以不賣了?」林純姬笑着回憶。

「父親小學念福星國小,下課就往大稻埕河邊跑,看淡水河、遠眺觀音山。我才發現,爲什麼我們館內兩地的畫作很多,觀音山25幅、淡水河21幅,原來,這是他小時候的記憶,是他的生活。」擁有東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的林純姬邊檢視館內畫作數據,邊試着用心理學解析自己的父親。

對於畫,林清富有很深厚的連結,不只是記憶裡的風景,還是他小時候與父母在臺灣各地旅行的回憶,每看到一個場景,便能想起童年往事,是對親情的追憶。

從林純姬有記憶以來,家中就充滿各種畫作,幼時她並不懂其中價值,日後回首才發覺畫作早已融入他們生活。她回憶,家裡一樓掛着陳進的《月下美人》,有天她凌晨起牀讀書,點着夜燈,看着燈光映照畫作的那一幕,美得令她難以忘懷。

因此,打造順益臺灣美術館對她而言,不只是繼承父志,也是再次的自我認同,一如她在畫作裡看見家族的發展,她也期許每個人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記憶。

爲此,她也計劃推動「移動白盒子」計劃,一年1至2次,將貨櫃車變成移動式美術館,把以當地風景爲主題的畫作移至各地展出,讓民衆能近距離接觸藝術作品,並對比畫作與實地的差異。「可以看見故鄉的某些東西,從中跟自己與文化DNA建立連結,這是我認爲成立順益臺灣美術館最大的價值。」

《商業週刊17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