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孩子的課間時光?打破課間圈養的困局,爲孩子的未來鬆綁

01

最近,一則關於中小學生課間時間受限的新聞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些學校出於害怕發生學生安全事故的考慮,對學生的課間活動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變成了一種“圈養”。

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後卻反映出我們學校教育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客觀來說,學生在上完課後,本應該有自由活動的時間。在課間,大家可以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可以自由地說話,可以自由地上廁所。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他們的課間時間被限制在教室裡,他們不能說話,甚至不能自由地去廁所。

站在學校和老師的層面上來看,他們推出這種“圈養”式的課間管理模式,其出發點倒是希望學生在校內不出安全問題。

這個理由看起來是在維護學生利益,但實際上,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果我們回顧前幾年,就會發現,“課間圈養”現象並不鮮見,早在八年前就曾引起過熱議,期間人民日報還專門做過相關的報道,但時至今日,“課間圈養”仍未完全消失。

02

我自己在教育一線摸爬打滾了很多年,曾親眼目睹過不少“課間圈養”的現象,在“安全第一”這根高壓線下,有些學校迫不得已採取了“課間圈養”的做法。但這一做法已引發了諸多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的擔憂。

或許學校和老師有自己難言的苦衷,但從教育以人爲本、尊重生命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未免有些因噎廢食的嫌疑,是一種打着爲學生安全着想旗號的“懶政行爲”。

原因很簡單,“課間圈養”的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安全,但也剝奪了他們的自由成長和天性。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第一,從生理角度來看,學生的生理需求被無視。

學生如果長時間的坐姿和壓抑尿意,對身體健康是極其不利的。

學生需要在課間釋放體能,調整狀態,這是他們生理需求的一部分。學校保證學生上廁所的時間其實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從心理角度來看,學生的正常社交需求被壓制了。

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不僅僅是學習,還包括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等。

其中課間是學生釋放情緒,形成友誼的重要時機。而過於嚴苛的課間管理,無疑剝奪了學生正常人際交往的權利。

我們必須意識到,社交技能的培養是學生未來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這種技能,只有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才能得到鍛鍊。

第三,從教育角度來看,學生的自主權被剝奪,他們失去了自我管理和獨立思考的機會。

這種看似關愛學生的“全天候”監控,實際上是剝奪了學生自主管理的權利,也剝奪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

短時間這樣做,可能看不出什麼問題,但長此以往,就會變成影響孩子成長的大問題了,學生將喪失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反而可能造成他們對學習的厭惡和反感。

03

教育的核心,始終是人。教育的本質,是尊重和發展每一個個體。

作爲學校一方,需要積極(不是消極)創設保證學生安全的條件,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學生的課間活動,以更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需求,以更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

也就是學校要儘可能地給予學生自由,讓他們在課間時間裡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開展包括上廁所、人際交往、休息等活動。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關注孩子安全與讓孩子活動自由,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平衡,既要保證學生的安全,又要給學生足夠的自由。

1.學校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適宜的課間活動方案。

學校和老師應該主動出擊,積極探索課間活動的新模式,使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活動和放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可以在老師的陪同下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控力和獨立性,可以適當放開活動範圍。

2.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比如告訴孩子在活動時要注意防範受傷、避開人多的地方等等。當孩子內化了安全意識,老師和學校的顧慮也會大大減少。

結語

課間十分鐘看似微小,實則關乎每一位孩子的未來。

教育者應當以人爲本,大膽打破“課間圈養”的困局,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尊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爲孩子的未來鬆綁。

在具體操作上,不搞“一刀切”,要在切實做好學生安全教育措施的情況下,允許他們在課間自由活動,保證他們有足夠的上廁所時間。

讓孩子們的課間十分鐘,真正成爲他們學生時代的快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