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排放異戊二烯造成臭氧汙染? 專家:應有更完整評估

環境部近日公告臺灣肖楠等15種樹種,會釋放異戊二烯,容易衍生臭氧,影響空品,建議不要種植。圖爲奮起湖的肖楠母樹林。圖/嘉義林區管理處提供

環境部近日發函給相關政府單位和各縣市政府,指部分樹種被證實會釋放異戊二烯(Isoprene),因容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建議避免選擇種植,挨批造成無謂恐慌,環境部今天也宣佈將撤銷該公告。臺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邀請專家根據自身研究發表觀點,作爲公衆在看待和討論種樹、臭氧與空氣污染的議題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志忠指出,在建議優先與避免種植樹種清單上,除了考量不同樹種排放異戊二烯的量對空污的負面影響外,同時應考量樹種栽植於臺灣本土氣候與地理環境中的多種正面效益,例如,景觀、原生種、健康效益、碳匯、經濟與環境效益等,還有反面效應如病蟲害、異味、不同樹種的根系影響環境、落葉,以及其它如抗風與穩固性、水土保持、維護成本等綜合因素。

張志忠表示,要減少臭氧污染也需要考慮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環境條件及不同種類的排放物質,多數都市地區降低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而鄉村地區則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對減低臭氧生成的效果較好,由此種植樹木不能只考量異戊二烯的排放量,也需考量植栽所在的環境特性,例如在都市地區,減少異戊二烯的排放量對臭氧的生成量的減少纔會有較大的效益。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吳義林表示,都會區近地面幾公里的臭氧是由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在太陽短波輻射照射下經由化學反應形成,然而植物對環境有很多正面效應,例如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與固碳作用、樹木改變地表輻射率、植物對土壤含水率的調節等,甚至部分植物爲經濟作物。未來應有更完整的分析方法,才能評估種植何種植物產生的正面效應與負面影響,以建立更佳的評估模式。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孫義方說,植物排放異戊二烯除了受到外在因素,例如溫度、光照、環境壓力的影響外,還受到許多內在因素,例如年齡、葉片大小、結構、生理反應等的影響,而種植的位置如行道樹或大面積的森林公園亦有不同影響,因此植物是否真的會造成臭氧的增加還需要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