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簽約率100%,沙家浜居民揮別老土地

昨天(12日),華濟路2弄地塊新建綠地項目(沙家浜小區)啓動徵收簽約。當日,857證完成100%簽約。現場的8輛大型搬場車整裝待發,爺叔們打趣:這是要承載着居民們的新生活啓程啦!

沙家浜地塊史稱"網船浪",小區建於1994年,居住着上岸漁民、市解困辦分房居民、購買商品房入住居民等,建築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800多戶居民。

據悉,"十四五"期間,上海聚焦外環綠帶改造提升,環城生態公園帶(徐匯段)位於上海主城區內華涇鎮範圍,華濟路2弄地塊新建綠地項目有利於激活城市生態和人文資源,構建更高品質的綠色生態空間。

城市更新是促進一個區域發展最有力的支撐,一頭連着民生,一頭也連着發展。徐彙區華涇鎮黨委書記李國榮表示,華涇鎮發揮黨建引領優勢,以"四前四聯"+苦幹巧幹推進房屋徵收,在5月12日簽約首日之前、提前5天完成100%預簽約,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從老土地走向新生活。未來這個地塊將配套新建綠地項目,有利於激活城市生態和人文資源,爲打造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華涇鎮按下加速鍵。

有不捨,但更期盼新生活

有居民趁着這次整理傢什,翻出了當年的老照片和土地證。1951年頒發給沙家浜漁民的土地證已經泛黃。但居民激動地說:"從漁民房子到小區房子,現在能夠又遇到城市更新的機會,生活品質更高了。"

家住35號樓的陸阿姨面對老照片如數家珍。她出生在沙家浜,工作在附近的工廠,家裡的第三代在旁邊的小學讀書,對這塊老土地充滿了感情,現在奔向新生活,既感到開心,又有着不捨。

還有居民現場拍起了小視頻,鏡頭緩慢掃過小區的種種,有不捨,但更期盼新生活。

隨着一聲高喊"發車",一輛輛身系大紅花的搬場車緩緩啓動。當車輪開始滾動,他們也將踏上嶄新的生活。

"四所一庭"聯調解糾紛

但事實上,100%簽約,來得並不容易。

相關征收人員細數難點:比如人員結構複雜。本地塊涉及本地居民較多,一部分爲原地安置居民,一部分爲動遷安置和市場買賣居民,共涉及人口爲2192人,特殊人羣佔7%,其中包括80歲以上老人、癱瘓者、殘疾人等特殊情況。

還有不少亟待解決問題,如居民家庭矛盾,例如產權人過世後簽約主體的確權及分配問題、家庭矛盾、不合理訴求等;學籍保留問題,小區附近有配套的較好質量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居民提出要求保留學籍;高齡老人租房困難,需要渡過搬遷過渡期等。

自沙家浜小區正式納入徵收計劃,華涇鎮提前組建了沙家浜居民區房屋徵收補償項目臨時支部委員會,3天內共召開8場圓桌會,參與圓桌會居民188人,會場外參與答疑居民約260人,累計接待服務居民約450人。

還創設"四所一庭"聯調機制,司法所、派出所、律師所、房屋徵收服務所和人民法庭,發揮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作用,深入徵收基地一線常駐辦公,累計化解繼承、監護、析產、租賃等糾紛21起。針對有的居民個性需求,個性問題個性定製,爲中考家庭推薦安靜環境的住處,對殘疾人開展日常關愛,還有溝通五六個小時終獲理解認可凌晨簽約……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今年2月19日,華涇鎮黨委組建沙家浜居民區房屋徵收補償項目臨時支部委員會。臨時黨支部緊緊圍繞項目徵收的目標,充分發揮"黨建+徵收"的政治引領作用,一線黨員通過政策宣傳、談心溝通等方式解決居民家庭矛盾,對於被徵收羣衆合理的訴求,積極出點子、想辦法,聽取民意,當好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爲全體經辦人員做榜樣,形成了黨羣同心、幹羣勠力的良好氛圍。

華涇鎮、居委會工作人員會同一徵經辦人員或主動登門或致電居民,做好政策宣講、困難幫扶、意見徵集、問題解決等各項工作。針對居民提出的不合理訴求,項目組將結合近年徵收案例,幫助產權人分析市場行情,做好政策宣導工作;針對居民遺產繼承等家庭矛盾,項目組通過由退休書記、黨員骨幹等人員組成的調解小組,以小家庭爲單位逐一做工作,從而保證居民徵收利益最大化。工作組成員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磨破嘴、跑斷腿",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努力找準"開鎖的鑰匙",以最快的速度消除羣衆的疑慮,贏得羣衆支持。

作者:王宛藝

文:王宛藝 圖:採訪對象供圖 編輯:張曉鳴 責任編輯:祝越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