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減、博士不入學術界 大學籲固定調升學術研究費
元智大學校長廖慶榮建議,未來可考慮數年調漲一次學術研究加給,如每兩年調整一次、調整五次,對大專校院延攬人才一定有好處。記者許維寧/攝影
教育部今天於臺中朝陽科大舉行113學年大學校長會議,公私立大專校院校長聚焦討論高等教育師資人才流失議題,元智大學校長廖慶榮指出,今年起,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加給調整15%確實是優良政策,但建議未來可考慮數年調漲一次,如每兩年調整一次、調整五次,對大專校院延攬人才一定有好處。
近年來欲投入學術研究者愈來愈少,廖慶榮分析,近年大學招聘師資困難,主因爲師資來源減少且博士不進學術界。除博士畢業回國任教者減少外,本土博士亦較青睞業界薪資,加上可任教的大學研究環境不理想,主要的工作任務變成招生、理想和差距大;學生學習態度也有別以往,都減損了教學成就感。
再者,廖慶榮也舉例,美國因教授領域不同,即有不一樣的薪資待遇,如工程建築、衛生等領域教授薪資,約爲教育和圖書館學領域的1.5倍。對此,也建議如教學、研究型大學任務不同,薪資應有所別;不同領域亦可設立不同的薪資標準,否則如一領域薪資固定,恐不敵業界,只能聘到中後段能力的博士,對該領域長期發展一定不好。
廖慶榮也建議,除了固定調薪外,政府也能思考鬆綁相關制度,讓教師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爲實用性商品。學校則可分析教職員工離職原因、抓出病竈,並以此制定留才策略。
臺科大校長顏家鈺則說,臺科大近年推出新的獎勵制度,如增加特聘教授數額,已經有224名教授享有彈性加給,人數佔比近半,也是勉勵尚未獲得彈薪的教授可再多努力,但如此一年也需支出逾5000萬,目前由校友會支應。
教育部長潘文忠則迴應,調薪多會和全國部會一同規劃,過往調薪也並不會固定年數調整,而是視消費者物價指數而定。又本次調整學術研究外,教育部也推出博士生獎學金方案,盼能確實爲高等教育留才、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