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護 陪長輩建立成就感

失智者可透過與家人間的共同記憶幫助復健。圖爲幸福認知小站協助社區失智症患者完善照護。(本報資料照片)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伊佳奇。(伊佳奇提供/陳人齊臺北傳真)

臺灣失智症人口約有30多萬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家有失智長者該如何照護?長照專家伊佳奇說,「我不會要求失智長輩記憶,我會幫他記」,照護失智長者應用積極的方式,例如家中可用白板,或月曆紙背面寫下長輩每天的行程,以及應注意事項進行提醒,也可透過家人與長輩間的共同記憶幫助復健,讓長輩能專心做好一件事,從中建立成就感。

疫情之下 長照政策現謬誤

伊佳奇原本從商,因父親罹病,正當壯年的他提前離開職場,一頭栽進長照研究及照護領域,並擔任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面對此波新冠疫情,他表示,疫情之下凸顯出我國長照政策的謬誤,以往廣設日照、共照中心,讓家屬在照護上「能躲就躲」,是造成長輩回到家中,經常與家人產生衝突的一大關鍵。

伊佳奇表示,國內長照政策的謬誤,在五月爆發本土疫情後開始發酵,有許多家屬向他抱怨,家中的失智症長輩晚上不睡覺,經常想要外出,不然就是出現大小便失禁等問題,由於這些都是過去不曾發生在家中的現象,因此引發家人間的衝突。

非藥物照護方式 從來不教

伊佳奇指出,問題出在我國長照政策,「從來不教家屬非藥物的照護方式」,就算日照中心建設再多,也只是爲了讓家屬能儘量躲,「因爲只要固定將長輩送到日照中心,每週混兩天又可以過去」,或是找精神科醫師開藥,讓長輩吃藥後睡覺避免亂跑,這些就他看來都是不正確的方式。

他強調,失智症是看不見的疾病,對家屬最大的挑戰在於,「他們不知何謂認知功能缺損,可能覺得長輩跟以前一樣,只是會開始妄想、忘東忘西或走失」,但不清楚發生原因,實際上這些都是因爲大腦功能退化造成,不能一昧責怪長輩忘東忘西,或是去挑戰他們的記憶。

維持尊嚴 從擅長領域下手

伊佳奇表示,照護失智症長輩,維持他們的尊嚴很重要,必須先了解長輩的生命史,鼓勵長輩從事過去最擅長的領域,「身爲孩子的我們也要能夠謙卑的向長輩學習,才能建構一個病患持續練習的誘因,延緩病程。」

「這些教育都是政府應積極投注在家屬上的資源」,伊佳奇指出,雖然國內已有數百間日照中心,但每一間大多仍採童稚化的教育模式,沒能讓長輩有尊嚴的接受照護,而照護機構無法建立營利模式,自然就無法提供民衆更多元化的照護課程,絕非國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