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告別“理想主義者”吉米·卡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在美國南佐治亞,有一種執拗的海龜,在移動的過程中遇到任何障礙物絕不會繞開,而是不斷向前頂,直到把障礙物頂開。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一些同事經常稱其爲“南佐治亞海龜”,昔日的戲言意外成了卡特百年傳奇人生的生動寫照。

作爲“最後一位理想主義者總統”,卡特在短短的4年總統任期內近乎固執地踐行自己的理想主義,但執政生涯卻步履蹣跚、慘淡收場。他是華盛頓“局外人”,是首個聲明自己“決不說謊”的政治家,也有人說他是美國最後的溫和派總統。

但在人生的下半場,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離開白宮後卡特的生命力意外釋放出耀眼的光芒,這位理想主義者用卸任後的半個世紀踐行着自己的信念,最終贏得了世界的尊敬。他是美國“最差”的總統,卻是“最棒”的前總統。

當地時間12月29日,美國卡特中心發表聲明稱,卡特在美國東南部佐治亞州家中去世,享年100歲。這位世紀老人歷經世界大戰、冷戰、中美建交,見證了世界的滄桑變遷後與世長辭。

斯人已逝,這位被世人銘記的“好人總統”最終在期頤之年駕鶴西去,留給世人的只剩下“理想主義者”堅定而又落寞的背影。

“局外人”卡特

童年時期的經歷描繪了卡特的人生底色。1924年10月1日,卡特生於佐治亞州一個種植花生的農場主家庭,其父詹姆斯·厄爾·卡特是一位農場主,母親貝西·莉蓮·卡特則是療養院的一名護士。

從小就在地裡摸爬滾打的卡特結識了不少黑人朋友,幼年時目睹黑人被欺凌歧視,這深深刺痛了卡特,他成爲了一名堅定的種族平等主義者。

從農場到白宮,卡特的背景和政治資本皆平平,觀念和風格與華盛頓精英們格格不入,這位舊時代的溫和派總統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

隨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黯然下臺,卡特被推上歷史舞臺。1977年至1981年,卡特出任美國第39任總統,在其任內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促成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戴維營協議》,並與巴拿馬領導人簽署規定美國撤出全部駐軍並將運河歸還巴拿馬的《新運河條約》。

曾爲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工作的喬·特里皮表示,卡特的總統任期獨一無二,基本上沒有任命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的老人,其團隊完全來自民主黨建制派之外,他們身上有一些華盛頓之外的東西,他們“極其忠誠和自豪”。

不幸的是,卡特成了“局外人”總統。對這位反對華盛頓行事方式的總統而言,卡特在執掌白宮的四年中就已被“拋棄”。作爲在任總統,即便1980年卡特贏得競爭激烈的初選,他也不得不看着民主黨代表們對愛德華·肯尼迪報以熱烈掌聲。他成了孤家寡人,孤獨地踐行着自己的政治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好人經常不一定能做好總統,卡特比較理想主義,比較有良心,但治國方面並沒有特別的表現,沒有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對比尼克松和里根,卡特作爲歷史轉折中的過渡人物稍顯暗淡。卡特沒有連任,一般來講影響力也會比較小,是相對弱勢的過渡人物。

曾爲四位總統擔任白宮顧問的戴維·格根表示,卡特“在立法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他的一些最雄心勃勃的議案卻失敗了,因爲他並不總是能掌控與國會的談判,那不是他的強項,他把那項責任交給了內閣官員和助手。

作爲從農場走到白宮的“局外人”,卡特缺乏必要的政治妥協,任內的稅收改革、醫療改革和社會福利改革等普遍失敗。卡特的離場宣告了美國溫和派的敗北,民主黨走上了一條迥然不同的道路,美國政治也與卡特的理想漸行漸遠。歷史學家安伯·勒斯納說:“理解卡特作爲局外人的最佳方式,是把他視爲始終了解內部圈子規則的人物,他只是不總是按規則行事。”

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卡特促成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具有重要意義的《戴維營協議》,這給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可惜的是,中東動盪引發的經濟衝擊也影響了普通美國人的生活,最終卡特沒能連任。

成也人格、敗也人格。對於卡特的“道義外交”,外界褒貶不一,有人批評他“白左”,有人稱他爲“最後的理想主義者總統”。

一方面,卡特的一些理念頗具前瞻性。他力推環保理念,一上任就提出國家能源計劃,推動能源多樣化,包括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制定環保法規和標準,加強監管。他倡導全球可持續發展,保護地球生態系統。

此外,卡特還重視糧食安全,通過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升級改革,解決全球糧食危機,推廣作物高產新品種,優化利用化肥和農藥,建立農業科技中心。他提倡技術轉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水平和產能,緩解不發達世界的糧食危機。

另一方面,卡特在擔任總統期間,美國經濟持續“滯脹”,深受高通脹、高失業率和經濟增長緩慢困擾。根據蓋洛普數據,卡特卸任時僅獲得34%的支持率,成爲1932年胡佛敗選後首位未獲連任的總統。除了運氣不好,遭遇比如石油危機、通貨膨脹、戰爭、人質危機等,卡特的個人風格也是重要因素。

在批評者眼中,“一屆總統”“弱勢總統”成了卡特的標籤,1981年卡特回到家鄉,感到“被選民羞辱了,至少有些沮喪”。但也有崇敬者稱讚他是“好人總統”“良心總統”,特別是他的“道義外交”,沒有發動戰爭,獲得了“好人卡特”的稱號,他始終以和平、人道、保護個人、保護族羣、保護環境爲宗旨。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卡特的另一重身份是中美建交的推動者和決策者。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執行代號爲“波羅一號”的秘密訪問,爲次年尼克松歷史性訪華鋪平道路,這次外交突破震驚了美國公衆和世界,隨後的“破冰之旅”改變了世界格局。基辛格成功向尼克松輸出了基本戰略方向:不與中國對抗。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被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稱爲“改變世界的一週”,也是基辛格的“高光時刻”。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就處理兩國關係的原則達成重要共識並發表《上海公報》,推動中美關係邁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但隨後,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陷入停滯,水門事件讓尼克松無法推進相關議程。人們往往更關注開啓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的尼克松和基辛格,但實際上卡特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從尼克松任期開始,但福特任總統時卻興趣寥寥。事實上,時代總是和個人相互成就,卡特的個人意志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作爲一貫被指責爲步步退讓的溫和派民主黨人,卡特心裡非常清楚,他會爲與中國的關係正常化付出巨大的政治代價,但他更堅信,如果對中國這個“東方巨龍”視而不見,未來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卡特堅定地開啓了中美關係的黃金時代。

在卡特任內,1978年12月,中美兩國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即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中方對卡特對中美關係發展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2月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卡特前總統是中美建交的推動者和決策者,長期以來爲促進中美關係發展和兩國友好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對此予以高度評價。”

卡特自己則評價稱,1979年1月1日正式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是他最大的外交成就。中美建交結束雙方長年的敵對狀態,對推動雙邊關係發展和改變世界政治格局意義重大。中國赴美留學潮始自卡特任期。

王輝耀對記者分析稱,卡特在中美建交上功不可沒,雖然尼克松任期開啓了中美交往,但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是在卡特任期。卡特還和中國簽訂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最近又續簽了5年,這一成果長期保留了下來。卡特也開啓了中美留學生的交流,對中美人文交流貢獻也非常大。

卡特的合作精神對於中美關係意義重大。王輝耀表示,卡特對中國非常友好,他的政治遺產正在被重新評估,對未來的中美關係有很多啓示,雙方需要溝通合作、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而不是把對方視爲對手。

告別“理想主義者”

儘管卡特任內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整體而言,他的任期亮點寥寥,到達權力巔峰反而成了卡特人生的灰暗時刻,人質危機、經濟疲軟的批評聲一度讓他成了美國曆屆總統中“墊底”的存在。

於是在卸任後的人生下半場,他執拗地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捍衛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最終贏得了世界的掌聲。1982年,卡特和妻子羅薩琳·卡特在亞特蘭大創立卡特中心,開啓了一段新的傳奇人生,致力於慈善事業和世界和平。

卸任後的卡特建立了一系列公益慈善組織,2008年汶川地震後來到中國四川助力災後重建,親赴非洲給難民打井,親自給流浪漢建造小木屋,卡特在卸任後找回了自己“理想主義者”的本心。

王輝耀對記者分析稱,卡特卸任以後,在將近半個世紀時間裡,他成了前總統裡的楷模,建立了卡特中心,致力於慈善事業,幾乎以一己之力根治了困擾世界的麥地那龍線蟲病,卡特中心也成爲推動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此外,在離開白宮後的40多年裡,卡特出訪了很多當總統時不那麼方便去的國家,如古巴、朝鮮和埃及,他轉型成爲一名來自民間的“自由國務卿”,積極參與敏感地帶的外交斡旋。2002年,卡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表彰他長期致力於國際衝突的和平解決。卡特成爲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卸任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統。

在獲諾獎時,卡特早已離任多年,但人們卻不由得想起他對實現《戴維營協議》的卓越貢獻。卡特在任時熱切推動以色列與埃及之間的和平談判,邀請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到華盛頓見面,親自促成舉世矚目的1978年《戴維營協議》,埃及-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戴維營協議》是現代中東和平進程的重要歷史性成就,薩達特和貝京因此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卸任後,卡特“好人做好事”,被一些人稱爲美國“最差”的總統,但卻是“最棒”的前總統。作爲美國曆史上首位百歲總統,卡特總是以謙卑形象示人,用自己的名字自我介紹開場成了他的個人招牌:My name is Jimmy Carter。

在諾獎和總統光環背後,世人常常忽略卡特作家和詩人的角色。卡特因回憶錄《黎明前一小時:一個農村少年的回憶》獲得普利策文學獎,他被譽爲美國獨立二百多年以來第一個“總統小說家”,他也是繼第六屆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和第十六屆總統亞布拉罕·林肯之後第三個寫詩的美國總統。

在卡特去世後,美國現任總統拜登表示,世界失去了一位傑出的領導人、政治家和人道主義者。“60多年來,吉爾(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和我有幸與吉米·卡特成爲親密的朋友,然而,吉米·卡特的非凡之處在於,美國乃至全世界數百萬從未見過他的人也把他視爲親密的朋友。”

在王義桅看來,人們會有懷舊情節,如今美國國內政治環境不佳,可能缺少一個“好人”,缺少有理想主義精神的淳樸政治家,民粹主義盛行,很難回到以前那個時代了,世界有一些懷舊情緒。

正如總統歷史學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所言:“卡特從來就不適合華盛頓,他更像是一名傳教士而絕非政治家”。恰如1976年美國大選辯論時卡特的肺腑之言:“我從不說謊,從未欺騙過美國人民,從未背叛過任何人,這是我作爲領袖的最重要品質。”

斯人已逝,作爲“最後一位理想主義者總統”,卡特晚年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給他的百年人生路更添了一絲傳奇色彩。2015年,他被診斷患有惡性黑色素瘤,癌細胞擴散至肝臟和腦部。隨後他接受了免疫治療,幾個月後,他體內已經沒有癌症跡象,他奇蹟般地康復了。

在卡特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他再次展現了驚人的耐力和生命力,猶如“南佐治亞海龜”。自2023年2月以來,卡特一直在佐治亞州普萊恩斯的家中接受臨終關懷。2024年10月1日,卡特慶祝了100歲生日。卡特在進入臨終關懷後仍頑強地生活了近兩年,而根據聯邦醫療保險支付諮詢委員會(MedPAC)的數據,2021年死亡的臨終關懷患者平均逗留時間爲92天,中位數僅爲17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如今,卡特同事眼中執拗的“南佐治亞海龜”頂開了最後一塊石頭,這位“理性主義者”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堅定地遊向大海的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