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失智伯去長照C據點遭拒 專家籲增設失智據點、避免挑軟柿子吃
參與社區據點活動有助於延緩失智退化,但國內現有超過7000個社區據點,對於失智敏感度及失智友善程度不高,甚至還「拒絕」,增加失智者內心創傷,專家呼籲政府除了增設失智據點以外,也要提升一般據點對失智友善度。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失智症協會今舉辦2023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針對失智者人權之維護與促進等議題進行討論。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毛慧芬說,大家對滿意生活的想像,包括不需要依賴別人、可自主安排生活、做自己想做、愉快的事情,有家人、朋友、夥伴,有生產力、自給自足,對別人有貢獻,要有想法動機去做,才能建立價值感跟社會認同,如果因爲身體、認知功能退化而被剝奪,會逐漸荒廢執行能力,自主概念、自主權、社會認同一一喪失,因此維持職能、社會互動,是健康與安適感的核心。
毛慧芬說,過去常聽到失智者自己認爲,「現在的自己跟以前差很多,很丟臉」,因此不想做、也不敢復能,家屬也認爲失智者做復能會太危險,不願意讓失智者參與復能,甚至有照顧者說,「失智者就好好躺在那邊,我比較好顧,幹嘛還要讓他復能」,「聽了很傷心」。
79歲王伯伯自公務人員退休,本身有高血壓、白內障、青光眼及失智症,新冠確診後無法行走,起初有長照專業服務協助下已經改善,長照轉介基金會的低視力訓練服務,讓伯伯可以使用白手杖以及居服員陪伴下外出散步。不過3個月前主訴常忘記吃藥、日期及星期幾,再次提出長照專業服務,希望建立穩定服藥的策略。
毛慧芬以上述例子來說,專業人員介入後,其實是陪伴失智者找方法,人員會觀察失智者還保有什麼能力、環境及家人支持度如何、藥物放置位置等,陪他一起討論出流程。
像是王伯伯需要早晚吃藥、也固定用同一個水壺喝水,他早上運動後需要喝水,評估伯伯的觸覺可以辨別,因此將藥盒放在水壺旁,只要他觸摸、搖一搖,就知道里面藥物吃過了沒。白天家人出門前先放白天的藥,晚上再更新藥盒,執行3周下來伯伯不僅記得吃藥,還認爲自己做得到,家屬也增進信心,放手讓伯伯自立。
毛慧芬說,外界應該從旁鼓勵失智者,不要只是提供照顧。
過去會被質疑,讓照顧者學習自己找方法是否有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日前接受衛福部委託計劃,執行「失智症患者與其家屬之整合型長期照顧服務模式研究」,藉由專業人員與個案、照顧者3方合作,依照個案狀況設定目標、環境,設計個別化職能活動,調整環境,以維持失智症個案參與職能的機會。經過6次教導個案及照顧者策略,對比一般衛教方式,發現更能長期建立照顧自信與壓力。
毛慧芬說,失智者已經很辛苦,要鼓勵他不是勸退他,也不要輕言放棄信念,有專業人員協助下,讓失智者發揮最大潛力,自主並不代表完全獨立,而是及早專業介入並給予支持。
根據實證,失智長者參與社區失智據點有助於延緩退化。我國高齡健康促進活動政策推動下,111年各類據點已超過7000個,包括長照司的巷弄長照站3578處及失智據點535處;國健署長者健康促進站131處、銀髮健身俱樂部75處;社家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2818處;原民會文化健康站481處;農委會綠色照顧站67處。
而衛福部自民國106年底辦理「長照2.0-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劃」徵求實證方案,內容包含六大面向,肌力強化運動、生活功能重建訓練、社會參與、口腔保健、膳食營養、認知促進,爲期12周,每週一次,每次2小時,民國111年可執行方案數共254個。經統計,8成以上都以運動、肌力強化方案爲主,適用於失智前期及失智者的認知促進方案,不到10個。
衛福部資料顯示,我國失智症推估約30萬6039人,現行失智服務資源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有535處、日間照顧(失智日照及混合型日照)有809處、失智團體家屋有29處,共1409個失智資源。
毛慧芬說,雖然數量多,但仍有許多人「無處去」,就像上述的王伯伯,想去長照C據點,卻因視障被拒絕,甚至造成創傷。她建議政府,應該增設失智據點、提高失智據點承接意願、提升一般據點對失智敏感度及失智友善程度、避免服務單位挑軟柿子吃,劣幣逐良幣。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