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今年7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爲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爲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了長期艱辛奮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夢想成爲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已經開啓,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步伐不可阻擋!
習近平總書記豪邁宣示:“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爲之奮鬥。
黨的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羣衆新期待,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
“這些目標要求,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要求相銜接,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相一致。”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全黨全國要同心同德、埋頭苦幹,銳意創新、開拓進取,共同爲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而奮鬥。”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中國人民正在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
“這個戰略佈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人民幸福。儘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依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中國落實2015年後發展議程的重要一步。”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十三五’時期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時間節點高度契合,‘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的規劃。今後5年黨和國家各項任務,歸結起來就是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爲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並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形成並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要協調貫徹好,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奮鬥目標,形成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強音。”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
2019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黨的十八大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這就是我們的衡量標準,不宜再作調整。要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
2020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到建黨100週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們党進入新世紀後,在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提出的奮鬥目標,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自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以來,我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鬥。”
總書記強調:“‘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不利影響。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國經濟社會恢復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經濟指標趨好,社會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
“這些年,我去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親們愚公移山的幹勁,廣大扶貧幹部傾情投入的奉獻,時常浮現在腦海。”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我們還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今年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國共產黨奮鬥史、新中國發展史、中華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只是我們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我們決不能驕傲自滿、止步不前,要繼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繼續艱苦奮鬥、銳意進取,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力拼搏,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
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爲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爲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
“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着眼當前又立足長遠。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
總書記強調:“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時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同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今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着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紮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今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黨中央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相繼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
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羣。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爲重點不動搖。
2013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着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總書記強調:“當然,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植根於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朋友開放。不論來自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夥伴。‘一帶一路’建設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
“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中國將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中國將始終是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中國將始終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
今年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指出:“中國始終支持經濟全球化,堅定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中國將繼續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順暢穩定,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將着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發揮超大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爲各國合作提供更多機遇,爲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注入更多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這標誌着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
今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要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30週年大會上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爲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爲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擴大人民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
“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深刻總結近代以後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盪發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2014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指出,“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總書記強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增強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政治責任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要健全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繫本級人大代表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達渠道,支持和保證人大代表依法履職,優化人大常委會、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結構,完善人大組織制度、工作制度、議事程序。各級黨委要加強和改善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開展工作。”
2017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穩政治立場,增強政治觀念、法治觀念、羣衆觀念,發揮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點,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有事好商量,衆人的事情由衆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2014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週年大會上強調:“我們的目標越偉大,我們的願景越光明,我們的使命越艱鉅,我們的責任越重大,就越需要匯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廣泛凝聚共識、不斷增進團結。希望人民政協繼承光榮傳統,提高履職能力現代化水平,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越是任務艱鉅,越要全國上下團結一心、砥礪前行。”2017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指出,“中共各級黨委要爲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履行職能提供支持,認真聽取和積極採納黨外人士意見和建議,協助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這是執政黨應有的胸襟。‘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是參政黨應有的擔當。”
2019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週年大會上指出:“實現民主政治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不能拘泥於刻板的模式。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把人民政協制度堅持好、把人民政協事業發展好,增強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責任擔當,把更多的人團結在黨的周圍。”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2014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從法治上爲解決這些問題提供製度化方案。”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個方面的要求:要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要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進一步改革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不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2013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轉變政府職能,關鍵是要明確往哪裡轉、怎麼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現在轉變政府職能的總方向,這就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按照這個總方向,科學界定政府職能範圍,優化各級政府組織結構,理順部門職責分工,突出強化責任,確保權責一致。”
2019年7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盤子裡謀劃推進的,是我們打的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性戰役。要用好機構改革創造的有利條件,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新成效,推動開創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2015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掌握規律、堅持原則、講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實行的政策、採取的措施都要有利於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係,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同時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儘可能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善於聯誼交友,統一戰線是做人的工作,搞統一戰線是爲了壯大共同奮鬥的力量。”
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招待會上強調:“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高舉團結的旗幟,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增強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以及各方面的大團結,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成一往無前的力量,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爲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着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着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爲。”
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黨員、幹部要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腳踏實地爲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紮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取得‘接力賽’中我們這一棒的優異成績。”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爲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於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範,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爲,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佈全社會!”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15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繫着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爲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
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利用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運用藝術形式和新媒體,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讓愛國主義成爲每一箇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要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爲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爲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爲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爲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把爲人民服務作爲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爲誰創作、爲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多到實地調查研究,瞭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羣衆思想脈搏,着眼羣衆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羣衆心坎裡。”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紮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於世。”
今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總書記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爲最高標準。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羣衆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羣衆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羣衆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強調:“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抓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和落實落地,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要總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經驗,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優化教育開放全球佈局,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層次和水平。同時,要守住安全底線,確保正確政治方向。”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人有恆業,方能有恆心。一個人有了就業,就容易安定;一個家庭有一人就業,就增加一分穩定的力量。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和愛護廣大勞動羣衆,切實把黨和國家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不斷推進相關領域改革創新,堅決掃除制約廣大勞動羣衆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降低就業創業成本,支持廣大勞動羣衆積極就業、大膽創業。要切實維護廣大勞動羣衆合法權益,幫助廣大勞動羣衆排憂解難,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使廣大勞動者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以更有效的舉措不斷推進共同富裕。要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迅猛發展,採取多種手段,維護好快遞員、網約工、貨車司機等就業羣體的合法權益。要建立健全困難羣衆幫扶工作機制,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困難羣衆心坎上,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羣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今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要增強風險意識,研判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人均預期壽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等發展趨勢,提高工作預見性和主動性。”
總書記強調:“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要準確把握社會保障各個方面之間、社會保障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之間改革的聯繫,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確保各項改革形成整體合力。”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於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今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誌着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鬆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鬥。”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爲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再次證明,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推動預防關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評估、研判、決策機制,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快速檢測能力、應急處置能力、綜合救治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一個好的社會,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
2014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係,要把羣衆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完善對維護羣衆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羣衆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要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係,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發動全社會一起來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
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調研時指出:“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爲基本原則,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堅持羣衆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項工作都做到願望和效果相統一。”
2017年9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代表時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抓發展、抓穩定兩手都要硬。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於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爲社會治理優勢,着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國泰民安是人民羣衆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爲宗旨,以政治安全爲根本,以經濟安全爲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爲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爲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2020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強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我們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爲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
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我們應該追求綠色發展繁榮。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着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村考察調研。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爲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爲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態保護好比是分母,要對分子做好減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對分母做好加法擴大環境容量,協同發力。”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關係。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重點抓好空氣、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進國土綠化,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羣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解決好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既是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要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堅決治理‘散亂污’企業,繼續推進重點區域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城鎮、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
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佔和破壞。這個道理,二千多年前我們的古人就認識到了。《管子》中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事實上,我們現在一些人與自然和諧、風景如畫的美麗城市就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逐步建成的。”2015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上下同心、齊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爲一項重要工作,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杜絕濫採亂挖,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要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爲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201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爲例。”
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要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衆參與制度。要完善法律體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覈的制度機制。”
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
“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着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爲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爲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今年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美麗中國就是要使祖國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要深入開展好全民義務植樹,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加強組織發動,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宣傳教育,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參與義務植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大黨員、幹部要帶頭履行植樹義務,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呵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讓人民過上高品質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治國之道,富民爲始。
我們黨始終堅定人民立場,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十八大強調,我們黨擔負着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黨堅強有力,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繫,國家就繁榮穩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勢的發展、事業的開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們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幹,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幹。各級領導幹部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道理,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提高推動科學發展能力,切實改進作風,腳踏實地創造新的更大的業績。”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正在征程中。‘考試’仍在繼續,所有領導幹部和全體黨員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2015年農曆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調研考察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區發展步伐,讓老區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總書記強調:“落實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要求全黨同志以與時俱進、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繼續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特別要強調的是,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不是新一輪大幹快上,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擡高速度實現‘兩個翻番’,否則勢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將會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不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要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樣,才能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才能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更爲牢靠的基礎。”
“歷史的發展,總有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大幕已經拉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的艱鉅任務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肩上。”2015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指出。
總書記強調:“衝刺是咬緊牙關的時候,是屏息聚力的時候,是比拼意志的時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軍,每一箇中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勇於擔當,人民羣衆要增強主人翁意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擰成一股繩,以必勝的信心、昂揚的鬥志、紮實的努力投身新的歷史進軍,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2016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強調:“今後5年,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部署、來落實、來推進。我國發展航船要抵達全面小康社會的彼岸,既需要中國共產黨爲這艘巨輪掌好舵,也需要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統一戰線成員一起劃好槳。”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指出:“理想因其遠大而爲理想,信念因其執着而爲信念。我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爲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指出:“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黨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承諾。從時間看,3年多時間並不長,轉瞬即過,時間緊迫,時間不等人。從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必須做到實打實、不摻任何水分。從任務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還有不少難關要過,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總書記強調:“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動。決勝就是衝鋒號,就是總動員。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全黨同志一定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的部署,全面完成各項任務,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在此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必須看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鉅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我們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要求,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因素具有很強的危險性和破壞性。這決定了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開拓創新,既要把住關鍵重點,也要形成整體態勢,特別是要發揮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2019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到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各級領導幹部要咬定目標、真抓實幹,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羣衆不懈奮鬥。”
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們既要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里’,又要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結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的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從下半年開始,國家要組織開展脫貧攻堅普查,對各地脫貧攻堅成效進行全面檢驗。這是一件大事。要爲黨中央適時宣佈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數據支撐,確保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今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順利開啓,同時我們在前進道路上仍面臨着許多難關和挑戰。風險越大、挑戰越多、任務越重,越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好的作風振奮精神、激發鬥志、樹立形象、贏得民心。”
青海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一個平均海拔3300米的藏族牧業村。
今年6月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
面對熱情的鄉親們,總書記深情同大家說:“看到你們感到很高興、很親切,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們村子變化很大,大家過得很幸福,我們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對黨和政府的深情厚誼。”
“現在,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下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就在前面。我相信,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更加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個時候,一個幸福的國家、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一定會建設起來。”
“一定要堅信明天會更好!”總書記語氣堅定。
砥柱人間是此峰。
100年來,爲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回望過往的奮鬥路,我們心潮澎湃;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壯志滿懷。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鬥、永遠奮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向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
(本報記者汪曉東、張煒、王玉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03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