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閔行這個老牌園區開始“二次創業”……丨閔行情

在這片近372.5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閔行智造之路必將走得更遠。

此後便是不管風高浪急,

亦能破除萬難,

迎難而上。

輕舟已過萬重山,

未來已來。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十六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馬橋文來外國語小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輕舟已過萬重山》。今天,你將聽到的是《閔虹集團探索更新之路》節選。

在上海衆多老牌工業區中,創建於1983年的閔行開發區一直是一個“低調的存在”。作爲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閔開發內的企業數量最多時有幾百家,2016年大約有70家,三分之一是像ABB、強生、西門子、聖戈班、米其林這樣響噹噹的世界500強,園區總產值、利潤、稅收保持持續增長。

隨着產業用地資源日益緊缺,閔開發越來越感到“後勁不足”。2014年,閔開發與同爲上海最早一批國家級開發區的虹橋開發區整合重組,成立了新的閔虹集團,作爲上海地產集團產業園區板塊的投資主體,開始“二次創業”,也開啓了探尋上海產業地產的更新之路。博朗(中國)公司落戶閔開發20多年間,產值增加了10倍,博朗總部決定進一步發展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早已“滿員”的閔開發,淘汰了一個落後產能企業,在工廠對面騰挪出了一個地塊,使得博朗和歐樂B遠在德國的後端包裝中心得以轉移至此。

上海的土地資源稀缺,衆多工業區近年來都出現“一地難求”的景象。“騰籠換鳥”是大勢所趨,但在上海產業轉型研究院執行院長周罡看來,現在不少工業園區改造成辦公業態,只能是城市更新的方向之一。先進製造業是閔虹下屬產業園區的優勢所在,像閔開發這樣的工業園區,就應該立足於園區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製造向智能製造轉型。

閔虹集團正推動閔開發等園區向這個方向轉型。“閔開發園區內的土地,大部分已經易過主。”閔虹集團負責人說,“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提升產業能級,我們選擇的路徑是——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創新鏈高端轉型。”

以標準廠房、定製廠房、研發中心、商務樓宇出售出租爲主的產業地產經營模式,爲閔虹集團的此項戰略選擇提供了保障。

知名跨國公司亨斯邁是閔開發20世紀90年代引進的企業之一。從單純的聚氨酯生產工廠,到先後成立兩家研發機構,2013年設立一座世界級水平的亨斯邁亞太區新材料研發中心,亨斯邁在閔開發完成了從生產向研發的轉型。

“閔開發爲亨斯邁亞太區研發中心定製了廠房,實現了化工研發區與辦公區同層佈置。”亨斯邁亞太研發中心總監盛恩善說,亨斯邁公司之所以決定將研發中心設在閔開發,並做大做強,除了感情因素,更看重的是園區對跨國公司的服務水平。

2015年,亨斯邁集團計劃對亞太研發中心進一步升級、擴容。

爲跨國公司定製廠房,採用建設再租賃的模式運營,符合跨國公司輕資產運作的規律。近幾年閔開發投入4億元建設了10萬餘平方米定製廠房,使ABB等重點研發項目實現拎包入駐。如今,廠房定製業務已經佔到閔開發主營業務收入的40%以上。

瞄準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目標,閔開發的園區企業數量從174家調整到了70家。壓縮企業數量,是爲凝聚產業精華。比如,美國強生集團就在調整中先後實現6家生產、研發、培訓等投資項目落地的扎堆效應。

(選自《解放日報》,2016年2月17日)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十六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馬橋文來外國語小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次,閔行區政協學習和文史委編寫《輕舟已過萬重山——閔行:從製造到智造之路》一書,作爲“發現閔行之美”系列文史叢書百舸爭流輯中的一冊出版,就是力圖從閔行區內幾大園區的歷史沿革、發展過程,去展現閔行從製造到智造的轉變,由點到面,反映新時代閔行人民爲家鄉發展所作的不懈努力。編者盡最大的努力去查閱與閔行工業發展相關的文史資料和檔案,藉助各大園區的檔案和相關部門的協助,力圖更加豐富和完善閔行製造到智造之路的內容,力求所用內容真實、準確,給關心閔行發展的廣大讀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作者:張奕 劉錕朗讀:文來外小 四(3)班 徐歆妍

編輯:湯婧嫺

初審:陳依婷(實習)

複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