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諺≠上海諺語丨閔行情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語言更是如此。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實驗高級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本地閒話》。今天,你將聽到的是《滬諺的基本特徵》。

滬諺的界定

“滬諺”是特定的名詞,是指流傳於清末民初上海城鄉的俗諺,當時主要的流行地區以原上海縣及周邊地區爲主,採用的是老派上海方言,可稱是“老的老上海”諺語。我們面臨着這樣幾個概念,需要釐清:

一、滬諺不等同於上海諺語

滬諺是上海諺語中積澱最厚實的那一部分,其主要集中收錄在《滬諺》和《滬諺外編》之中,而上海諺語應當囊括上海所有地區各歷史階段所流傳的諺語。

二、滬諺不侷限於陳行謠諺

儘管胡祖德的《滬諺》《滬諺外編》誕生於陳行鎮,但其收錄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陳行地區所流傳的俗諺,它包攬了清末民初上海城鄉多層面流傳的諺語。因此,滬諺的內容不僅僅是陳行謠諺。個性鮮明的陳行謠諺,是胡祖德最爲推崇的地方俗諺,又是《滬諺》一書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們又必須將陳行謠諺視作滬諺的精華所在。

三、胡祖德《滬諺》收錄的不全是滬諺

胡祖德的《滬諺》《滬諺外編》,縱貫古今,所收錄的內容包羅萬象。然而根據滬諺特定的含意,我們可以發現書中所收錄的不全是本地的俗諺俚語,所收錄的諺語也不全部屬於“滬諺”。

滬諺的個性

所謂俗諺,都具有民間流傳、有較固定句型、通俗淺顯、格言式短語等幾個特徵。滬諺的特徵,也離不開俗文學普遍具有的民族性、傳統性、鄉土性、羣體性、口語性、和合性等性質。由於各個地方所處文化環境的不同,各個歷史階段時代背景的不同,各地各時的諺語必然會有各自的特點,滬諺也不例外。

概括地講,滬諺有別於其他地區諺語的特徵主要有如下幾項:

其一,滬諺真實反映了清末民初上海地區鄉村農耕生活和城鎮市井平民生活風情,以及土著民的價值觀念、處世原則和精神風貌,形象地爲後人展現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本土社會風情畫卷。滬諺的原真性,也向後人揭示了當時難以避免的歷史侷限和時代弊端。這也說明,它“是民衆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的總結”。

其二,滬諺使用的是原生態的老派上海方言,有的甚至是區域口音、專用詞彙,尤其是那些俗語、隱語、謎語,原汁原味,實情實話,因此鄉土風味濃郁,生活氣息逼真,可稱歷史“活化石”、文化“土特產”,是最正宗的上海方言資源。

其三,滬諺大多是“目不知書”者口頭創作的,顯粗俗,欠文雅,因此被“知書”者稱作“俚鄙”。但是,它以傳統社會中凡夫俗子的角度說事論理,基本心態平和,不矯揉造作,不盛氣凌人,一心勸人爲善。書生之見則隨俗而言,雅而不酸;村民感想則土話直白,俗而可耐。因此,滬諺語句大多能顯露“過來之人”的口才、“鄉村秀才”的文才。

度民橋畔話當年

其四,由於上海地區人口衆多,城鄉融合,交流頻繁,民風張揚,因此流行的俗諺俚語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差異兼容,多元和合,順乎自然,層出不窮,詞條蘊藏量明顯大於那些社會形態單一的地區。

其五,滬諺的語言表達方式多樣,修辭手段豐富,既不忌土氣,又講究機趣,話語“煞根”到位,卻又充滿善意。滬諺語句中,實言明志,催人奮進;直言警世,愛憎分明;諍言相勸,苦口婆心;善言戲謔,不見下作。大量語句,喻得形象生動,嘲得貼切痛快,使人過目不忘,入耳入心,樂意傳承。

(選自《滬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實驗高級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本地閒話》。作爲“發現閔行之美”文史叢書“民藝鄉俗”輯的組成部分,《本地閒話》就是我們本地語言學者長期研究和堅守的成果集。書中所選文章均在各類學術報刊上公開發表過。爲了較爲系統、完整地體現閔行地區方言的特性,對地域文化傳承的影響和作用,我們把它分成“吳儂軟語”“西南方言”“浦江諺語”“馬橋土語”四個部分。從這些文章中讀者可以大致瞭解吳語方言的劃分、上海話在吳語區的地位,以及閔行地區方言的特徵、浦江諺語(滬諺)的文化價值、馬橋土語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開啓,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