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八千里外的蔡習會
決策層戰略考量
不過,歷史上的任何重大突破雖然看似意外,其實幕後都有跡可循,關鍵在於決策層的戰略決斷。以尼克森訪問大陸舉例,若沒有毛澤東基於引美抗蘇的戰略思考,以及美國打算解決越戰問題的迫切需要,季辛吉縱使假裝再多次肚子疼也沒用。而說到馬習會,更是得益於前7年兩岸關係的大幅度改善,特別是兩岸官方互動層級的累積式提升,最後纔是依靠兩岸二軌及一軌的協商來實現。
看看這兩個例子就知道,爲何李扁時期的密使協商會失敗,而馬習會卻可以最終上演,另外也能推測蔡習會的可能性到底有多低。當前的兩岸關係深處冰凍期已是既成事實,即便蔡英文現在迂迴婉轉地界定了兩岸關係非屬國與國關係,大陸頂多也是終於有了臺階可下,進而恢復正常的官方互動,而這種互動是說傳真、電話的已讀已回,絕不包括高層互訪,甚至中層互訪都不見得能實現。
更何況,無論是大陸還是蔡政府,現階段也都沒有會面的主觀動機。對大陸來說,若能爭取民進黨的轉向固然是重大政績,但大陸也不至於以爲摒棄原則爲了見面而見面就能改善兩岸關係。事實上,馬習會的形式意義也遠大於實質意義,是對馬政府8年任期兩岸關係改善的最終交代,更重要的是,短期內能夠實現兩岸最高領導人峰會的也只有馬英九具備此資格,而蔡英文恰恰沒有這個資格。這是因爲蔡英文與大陸缺乏互信,另外她對改善兩岸關係也毫無貢獻,如果這樣都能輕而易舉的實現蔡習會,那將置國民黨於何地?
蔡馬無會面動機
再來說蔡英文,她就更沒有改善兩岸互動的意願,誠然,基於維持現狀的原則,特別是民意也不願意看到兩岸關係動盪,所以蔡政府並沒有挑釁大陸的主觀動機,但對蔡政府來說,當務之急是擺脫對大陸的依賴,於是纔有經濟上的新南向政策,以及政治軍事上親美日的戰略抉擇。也就是說,後兩者是主動性的政策作爲,而前者則是被動性的危機控管,因此很難說蔡英文真正有實現蔡習會的主觀動機,除非她也想把諾貝爾和平獎作爲職業生涯規畫的巔峰。
既然如此,爲何蔡英文自己也說不排除蔡習會,而現在又不斷釋放蔡習會有譜的訊息呢?其實也不難理解,爲了應付社會輿論壓力,她總要展現一下願景,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議題,這就跟下半年會有兩岸重大宣示出來一樣,只不過是畫一張大餅,讓大家緩解一下焦慮的心情。至於真正的蔡習會議題,當然還在十萬八千里之外。不過這也並非難事,對孫悟空來說也不過就是一個筋斗的事,而對蔡英文來說,全盤翻轉自己的兩岸政策,或許也能達到這個效果。
(作者爲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