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版CPTPP煙火秀(蘇泳霖)

圖爲2018年3月9日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由智利等11國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與進步協定CPTPP。(圖/新華社)

在中國大陸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1個星期之後,蔡政府宣佈臺灣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TPKM)之名向紐西蘭遞件申請加入CPTPP,一時間在兩岸輿論掀起波瀾:大陸指責臺灣「搗亂」,臺灣則對日本及國際友臺力量樂見臺灣加入CPTPP而沾沾自喜,CPTPP似乎將成爲兩岸新一輪的角力場。

不必否認,政治因素固然是左右整個兩岸CPTPP之爭的關鍵,但只要迴歸以下三個常識,就可以清楚看到,各國經貿考量纔是決定兩岸CPTPP之爭根本。換言之,CPTPP只會有「中國問題」,即是否同意中國大陸加入,而不會有所謂「臺灣問題」。臺灣加入CPTPP的議題恐怕就像一場閃過即逝的煙火表演。

第一個常識:CPTPP和TPP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該組織已經不再具有「經濟抗中」的戰略意涵,蔡政府試圖利用美國印太戰略「聯臺製中」的槓桿,以推動臺灣加入CPTPP,最終恐怕是徒勞一場。綠營的宣傳總在高估臺灣加入CPTPP的可能性,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臺灣自由民主體制與CPTPP的標準 「天然契合」,再加上CPTPP主導方日本政府已表示樂見臺灣加入。然而,處於內閣看守期的日方表態更多是禮節性的客套話,未來若呼聲較高的「友陸派」河野太郎當選首相,較大可能優先討論中國大陸的申請案,而不是臺灣。

第二個常識:CPTPP雖是多邊國際經貿架構,但在共識決的制度下,能否加入仍要透過與成員國逐個進行雙邊談判才能決定,只餘下2年多任期的蔡政府很難應付,唯有北京才擁有全面鋪開戰線的實力。最好的參照就是去年底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CPTPP成員國中只有智利、秘魯、加拿大、墨西哥非RCEP成員,連門檻較低的RCEP臺灣都不得其門而入,其中固然存在本身是RCEP成員的大陸不容許臺灣在不承認一中前提下參與的政治因素,但平心而論,臺灣真的有搞定大陸以外所有成員國的能力嗎?

第三個常識:臺灣參與國際經貿體系的既有「WTO模式」,具有不可複製的時空背景,蔡政府如果繼續迴避兩岸關係性質、不與對岸進行有效溝通,加入CPTPP的鑰匙永遠都「看得見、拿不到」。

此次蔡政府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申請加入CPTPP,已經展現「維持現狀」的意圖,但陸方依舊毫不領情,除了北京外交部發聲反對外,國臺辦亦將此舉解讀爲「謀獨」動作。原因何在?2001年兩岸以「先陸後臺」次序加入WTO時,正值扁政府執政,兩岸未恢復協商,但一來當時大陸更急迫加入WTO,故擱置了政治爭議,二來臺灣在WTO的官方簡稱是「中華臺北(對岸稱中國臺北)」,仍具有一中政治意涵。

2008年後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參與拓展國際空間,都是兩岸溝通協商後的結果,無論是RCEP還是CPTPP,本應是兩岸重啓對話的契機。然而,蔡政府申請加入CPTPP雖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但對外都以「臺灣」作爲簡稱,而非循WTO模式下的「中華臺北」,這無疑自己塞住了與大陸溝通之路,也讓臺灣與CPTPP的距離愈來愈遠。

可預見的是,在疫後各國對中國大陸經貿依賴度加深的趨勢下,臺灣加入CPTPP的難度將可能更高。(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