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女王駕崩的有感與無感(湯紹成)
英國女王(左四)今年六月慶祝登基70週年,在白金漢宮陽臺接受軍隊遊行致敬。(圖/路透)
英國女王駕崩,許多國家同感哀悼,但吾等只要翻開現代史,此種感受立即產生變化。雖然如此,英國王室對於世界民主制度的貢獻仍不能被抹滅。
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乃世界第一份王在法下的歷史文件,由於國王征戰需要貴族協助,雙方達成協議,但重要的是過程平和,樹立典範。1688年的「光榮革命」更是英國建立君主立憲的虛君制的起始,政權日益轉向由國會多數所組織的內閣,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的英式內閣制日益成型,其過程也是和平過渡。
至今英國沒有成文憲法,其政體確實獨樹一格,充分發揮英國人民既保守又理性並善於妥協的特質,因而政治相對的穩定,也是日後英國能建立「日不落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每當節慶或災難時,女王發表講話,當可激勵人心,凝聚向心力,也確實功不可沒。但這也必以其人格特質爲依歸,其繼任者能否持續,還需要觀察。
要說對於伊麗莎白女王有何特殊印象,實在有些難度,還令人五味雜陳。除了她本人雍容華貴的儀態之外,就是英國人民每年自願提供15億臺幣的奉養費,以及王室所累積的上千億資產,比如白金漢宮,還有王室的一切起居的行具,比如馬車與衛兵的陣容等,每年都可吸引百萬觀光客,更爲英國政府賺來百億以上的觀光財,這也是英國目前還有約60%的民衆,願意保持王室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內,王室的醜聞不斷,尤其前王妃戴安娜的意外死亡車禍好似並非意外,不少證據直指王室涉入其中,法院當然證實沒有。對外,就是英國傳統所謂的「三環外交」。此乃由邱吉爾於1948年正式提出,併成爲戰後英國外交的基本策略。這就意謂英國處在大英國協與英美的特殊友好關係,以及已經退出的歐盟與歐洲其他國家這三個相互鏈結的圓環中,比如英國外交部的全名還是「外交國協與發展部」(FCDO),由此可見英國的重要關注。但因女王的所有活動都十分遙遠,對臺灣也未能產生影響,因而難以評價。
但回顧歷史,在中英關係中,兩國的歷史恩怨難以抹除。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是西方海權國家入侵中國的開端,以至於泱泱中國開始受到列強的欺凌,百年的恥辱英國難辭其咎。近來香港迴歸25週年,英國首相強森還指手畫腳,帝國心態再度表現無遺。
但與臺灣比較有關聯的,就是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美英兩國文化接近,語言相通,在二戰之後,美國在西方世界獨大,更有意在歐洲尋找代理人,英國自然成爲第一選項。由於當時大英帝國殞落,英國勢力龜縮回英倫三島,之後乃唯美是從,亦步亦趨,因而建立相互緊密的英美特殊關係,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如今美國積極打臺灣牌對抗大陸,造成兩岸緊張,英國前外交大臣特拉斯日前纔剛接任首相,也不遑多讓,這是否真的有利於臺灣,吾等還必須更加以關注。
(作者爲政治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