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持續對中冷戰 但緩打臺灣牌(楊永明)
美中臺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去年11月16日中美領導人習近平與拜登的3個半小時視訊會議之後,雙方同意要在今年春天展開四個工作組(氣候變遷、貿易談判、戰略穩定、軍事對話),這些爲降溫中美對抗關係的工作組尚未展開,但是美國針對中國的新冷戰作爲繼續不斷,從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科技管制持續擴大、軍事演習加大規模,到即將出爐的「印太經濟框架協定」等。
去年12月初,美國宣佈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緣由說是「中國在新疆持續進行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行」,這是很嚴厲的指控,之前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辦公室反對類似說法,但在民主對抗專制的冷戰訴求下,這符合敵我之分的意識形態需求,然而必須評論的是,以此抵制體育盛會並不符合奧運精神。
拜登政府在對中科技戰的作爲是青出於藍,去年陸續加大對中國科技企業制裁,透過限制出口及各種「實體清單」的黑名單方式,打壓中國大陸在半導體、科技、生技等領域的領軍企業。12月中旬拜登政府又將34間中國研究機構及實體列入黑名單,聲稱涉嫌侵犯人權及發展破壞美國安危機的技術,如大腦控制武器。今年1月20日美國再製裁中國3家航天、科技機構與企業,理由是參與飛彈技術擴散。
進入2022年,當烏克蘭情勢益加緊張之際,美國3艘航空母艦與兩艘兩棲攻擊艦也在亞太地區集聚,並在1月22日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在菲律賓海舉行了聯合軍演。美國在西太平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兵力集結和力量展示,進行鍼對性的演習和訓練,以威懾態勢針對中國大陸與北韓。同時,顯然是爲了警示賴清德副總統出訪及反制美軍艦集結,1月23日中共派39架軍機進入臺灣西南區ADIZ(防空識別區),24日又再度派出13架,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加入的殲-16D電戰機。
經濟戰略方面一直是印太戰略的軟肋,但去年10月底拜登在東亞峰會上提出「印太經濟框架協定」,之後商務部長雷蒙多不斷強調今年會提出,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最近再度確認,協定內容會以供應鏈安全、科技管制與相關規範爲主,計劃邀請美國印太主要盟邦與友好國家參與,藉此與中國在亞太經濟圈中競爭對抗。
拜登政府在習拜視訊會議之後,仍然繼續強化針對中國的對抗性策略,從外交抵制、意識形態、科技制裁到經濟戰略。至於爲何略帶急迫地鋪陳對中冷戰框架政策,主要還是面對今年年底美國期中選舉政策轉內前的佈局,同時烏克蘭情勢一旦惡化也讓拜登政府可能無暇兼顧。
然而,習拜視訊會之後,拜登政府卻是在臺灣議題上放慢節奏,多次強調「一箇中國政策」不變,美國會雖然挺臺決議不斷,行政部門卻緩打「臺灣牌」。民主峰會將唐鳳演講黑幕處理後,拜登政府各層級官員在公開談論與中國大陸關係或是與北京官員對話時,必定談到「一中政策」不會改變,態度相當篤定。然而,北京卻認爲美國改採以「掏空一中」方式,繼續不斷測試兩岸的底線與紅線。
特別是在蔡英文總統去年國慶致詞中提到「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隨後北京譴責爲「兩國論」,並陸續由涉臺高層官員談論「統一後安排」,國臺辦主任劉結一今年元旦講話提到「統一」達21次,而去年只提1次。而今年中共二十大將會如何通過「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因此,是否因爲中共兩岸文攻加劇,美國於是適時放緩臺灣牌?加上中美今年春天能否展開四個工作組一直懸而未決,同時也在加緊建構對中科技戰與經濟戰,因此對臺政策乃以「穩」爲主軸。然而,緩打只是一時,在日益對峙的中美關係,臺灣很難逃避代理人角色,今年的第一個考驗應該是「印太經濟框架協定」宣佈後,臺灣的角色和參與問題。
(作者爲前國安會副秘書長、臺北論壇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