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當三軍統帥預警時(羅慶生)

國防部12日公佈「全民國防手冊範本」,全民防衛動員署物力動員處處長劉泰益簡報手冊內容。(國防部提供)

日前國防部公佈《全民國防手冊》,提供民衆在軍事危機以及可能發生災難時的應變資訊,以做好生存自助準備。因爲有建議停水時撥打水公司電話、持戶口名簿購買民生必需品的部分,挨批「場景設定與戰爭情境脫節」,未獲好評,甚至有「專家呼籲重新修訂」的說法。

這份手冊是國防部在總統蔡英文指示下首次編制,協調各部會以「範本」形式,提供地方政府依據地區實況製作更具體指南的參考,較多的增補空間與較高的原則性是必然的。評論者誰也沒有打過仗,設想的「戰爭情境」恐怕也只是依據例如目前烏克蘭戰爭再加上自己想像的情節,未來戰爭的真實場景,沒有人真正知道。從正面觀點多給國防部支持與鼓勵,或許也是支持臺灣國防的一種途徑。

從國防安全角度,真正值得注意的其實是編撰《全民國防手冊》本身。尤其那是在「總統蔡英文的指示下」辦理。這表示三軍統帥預判臺海可能發生戰爭,因而要求國防部設想人民該做些什麼準備。居安思危,這並非壞事。但總統暗示臺灣人民要準備打仗,形勢如果繼續升溫,「全民國防」出現更進階的版本,那就令人擔心了。

面對中共不排除動武的統一訴求,臺灣存在兩種因應之道的路線之爭。一種主張「以戰止戰」,認爲中國是「惡鄰居」,要強化國防以嚇阻中共動武。另一種則強調「避免戰爭」,主張兩岸和平互動,避免挑釁讓關係變得更緊張。兩條路線原本可以並行不悖,但因政府兩岸政策的偏執以及在美中競爭中選邊,而使後者變成被拒絕的選項。行政院蘇院長在立院質詢時即表示,那是背離臺灣主流民意的「投降主義」。

但那真的背離臺灣主流民意嗎?3月中旬,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舉辦的民調顯示,77.3%民衆認爲兩岸應維持「和平往來」,僅16.1%民衆認爲應「抗中保臺」。「放馬過來誰怕誰」的強硬態度,或許只是親政府媒體的輿論操作,未必代表臺灣真正民意。

臺灣人民真的要準備打仗嗎?細心的觀察者會注意到,強調「以戰止戰」者多屬年輕政客,激進者甚至認爲臺灣應全民備戰,「全民國防」的進階就是效法烏克蘭準備打巷戰。主張「避免戰爭」者雖較多具軍事或戰略背景,卻反而較支持兩岸和平互動,反對全民打巷戰。

何以如此?或許是愈具有軍事背景,愈瞭解戰爭的可怕。戰爭具毀滅性,會死很多人,是禁忌的遊戲,最好不要發生。國防部長即曾在立院表示,一旦發生戰爭,大家都很慘,「就算勝也是慘勝」。

《全民國防手冊》是指導人民在萬一發生戰爭時如何生存自助。但令人擔心的是,進階版本會在激進「抗中」者狂熱推動下成爲人民打巷戰的指南。但人民的安全與幸福纔是政治目的,否則即便贏得戰爭,對人民又有何意義?正如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所說:「在一堆瓦礫上插國旗算什麼勝利」。人民不該成爲實現政治理念的工具或犧牲品,這纔是政治人物應有道德觀與負責任的表現。(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