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大陸試射洲際飛彈 臺美看懂了嗎(羅慶生)
中方火箭軍25日上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1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畫面。(央視)
日前大陸解放軍向太平洋發射1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引起國際矚目。中國大陸沒有宣佈是哪一款飛彈,合理推論是射程1萬5千公里的東風-41。這當然會讓美國緊張,所以中國首開先例在發射前通知美國。美國沒有批評中國,還表示事先通知可降低誤會與誤判,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
這是大事。因爲ICBM可載運核彈頭。中國在時隔44年後突然試射必有用意。戰略專家都認爲這是在釋放訊息,是美中之間的一種戰略對話。釋放的訊息就是表明中國有能力攻擊美國本土。至於中國想表達什麼?就要在美中競爭背景下從中國立場切入,才能合理推論。
對於美中競爭在軍事的這一塊,美國相當謹慎,拜登政府多次強調要建立「護欄」。也就是說,美國無意與中國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這立場應不會因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而有所改變。但這不表示美國不想使用軍事工具。可以觀察到美國正試圖聯合印太盟邦建立某種程度的軍事同盟,包括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以及澳英美的AUKUS軍事外交安全合作伙伴關係,以聯合應對中國崛起。
另一個就是誘發代理人戰爭的「陰謀論」,即用代理人戰爭拖垮中國。典型的就是6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所報導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對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表示,美國試圖刺激他攻打臺灣,但他不會上當。從亞太戰略形勢來說,美國可操作的代理人其實不只臺灣,還包括南海的菲律賓、東海的日本等。
這些操作如果成功,一旦戰爭爆發,由於美國距離遙遠,盟邦或代理人將先接戰,以消耗解放軍相當的實力,有助於美軍趕到後打贏戰爭。從美國立場來看,這是個好戰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戰略原理自古不變。
從中國大陸的立場來看,如果要發展經濟就不能被戰爭拖累。但即便不想動手,美國有全球話語權,講的次數多了,也會有「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果。因此要破解美國這戰略,就不能追隨美國步調,上策就是把戰火引到美國身上。也就是說,戰火若被點燃,直接打美軍。這在以前不可能,但現在美中軍力差距已經縮小。
美國其實理解,開始從琉球撤軍就有保持安全距離的意味。這就是解放軍發射這枚ICBM的戰略對話:「即便你想保持安全距離,戰火若被點燃,我還是可以打到你本土。」中國甚至不需要用核彈,一枚高爆彈頭打到美國本土的高價值軍事目標,就印證美國不再安全。而美國如果不再安全,全球資金就可能離開美國,這對美國與美元的影響將非常巨大。國債總額已突破35兆美元的美國,不會想冒這風險。
美國看懂了嗎?應該是。美國國防部的淡然,就是迴應「收到了」。問題是臺灣看懂了嗎?臺海戰爭的風險必須降低,如果還相信「美軍必然來救」而逢中必反,恐怕不用中國大陸講什麼,美國就會干預了。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