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川普2.0國際戰略 臺灣迷途(張延廷)
面對川普2.0的國際新戰略形勢,各國都積極準備因應方案。(圖/路透)
面對川普2.0的國際新戰略形勢,各國都積極準備因應方案。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提名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曾指出,臺灣在先進晶片與世界貿易地位所處形勢極爲重大,即使中國解放軍數量超越美國,美國的軍事力量也必須準備好。反觀臺灣,面對國際新形勢卻似乎尚未跟上腳步,走在戰略迷途中,令人憂心。
拜登在任期最後階段,日前批准烏克蘭使用美製長程「陸軍戰術飛彈」(ATACMS)攻擊俄羅斯境內軍事目標,他雖未授權駐歐美軍升級戰備,此舉卻已爲川普上臺後的全球安全環境增添變數,形同將球拋回烏克蘭。儘管澤倫斯基不可能冒核戰風險放手一搏,但觀察目前歐洲的政治風向,不難看出川普有意將烏東地區作爲停戰籌碼,換取普丁的信任。但若如此,美國對歐洲的誠信基礎將面對新的挑戰。
冷戰結束後,美國和西歐爲防範俄羅斯繼承舊「蘇聯」包括戰略核武在內的大部分武裝力量,同時爲制約俄羅斯在東歐的影響力,因此將北約東擴訂爲基本戰略,不僅藉此框住歐洲地緣戰略格局,同時拉攏原《華沙公約》各國的反向加入,亦趁機輸出美製軍備至東歐,擴大美國在當地的政治影響力,也爲其軍工複合體創造長遠利益。
至於美國在川普第一任期時代片面取消的《裁減中程彈道飛彈條約》(INF)間接被視爲俄烏戰爭的伏筆。歐洲人較重視INF條約,因爲它具有管控軍備的成效。1987年制訂的INF條約是第一次裁減整個美、蘇中程飛彈,在當時兩個主要核大國之間,強化了軍備控管的相互協調性,彼此降低風險並遏制核武競賽,成爲創造區域安全性和透明度的範例,直到小布希時代規畫、歐巴馬時代着手的「歐洲飛彈軍備部署進程」(EPAA)屬於新美俄在歐洲對抗的後果,改寫30餘年來已經定型的歐洲安全架構。
俄羅斯在8年前將「伊斯坎德爾-M」中程飛彈部署在波羅的海邊境時,美國趁此藉口宣稱主動退出INF條約,實則美國在歐洲已部署全新的反飛彈單元,完成對俄圍堵的新技術與佈局,其價值已經超越30年前的戰略緩衝作爲。未來川普對這項決定的影響延伸,勢將展現在對應俄、中戰略的穩定上,顯然美國在川普2.0時代,和包括中共在內的核武大國如何達成軍備管控,撙節軍費支出,將成爲其國家安全的戰略選項。
從珠海航展不難看出,中共將會持續強調「強軍」的宣傳力道,從日前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導華東火箭軍基地,展現「東風-26」飛彈的實況便可看出此一企圖。在APEC會場邊的「拜習會」上,習近平也對拜登明言對臺灣的底線,何況平壤當局在獲得俄國新軍事技術後,也會持續以同樣議題威嚇美國。
但無論美國對中、俄,甚至北韓,都可能從外交和軍事層面強迫對手加入軍控談判,川普還可能向中、俄發出「雙邊軍控協議」的信號,作爲INF取消之後和對手的協調管道。
反觀我國,美國衆議院特別委員會近日與智庫模擬中國犯臺兵推,與會學者評估,兩岸衝突開始後,解放軍將包圍臺灣,因此美國要到第4周纔有可能進行海空馳援,臺灣在這之前須靠自身兵力作戰。但現實是,以臺灣目前的國防實力恐怕無法撐到3周之久。
臺灣若欲達持久作戰的目的,必須具有強大的火力,並確實做好戰力保存並藏於「九地之下」,能承受對方的第一擊及後續的戰場阻絕作戰,才能夠發揮持久戰,還必須有充分後續的後勤補給及源源不斷的戰力補充,才能支撐1個月的作戰期程。
目前賴政府一味迎合美國政府,甚而妄想透過軍購的「保護費」換取美國保臺的主張,但在國際安全環境牽一髮動全身的前提下,一再忽略大國的博弈原則,卻遲未擬妥與對岸溝通交流的新模式,無異是將國家安全戰略置於本末倒置的戰略瓶頸,國安團隊有必要儘快調整相關戰略。(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國立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