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連漲!跑步入場前看看這5條

假期前一週時間內,A股市場全面升溫,上證指數從2700點漲至3300點,漲超21%,滬深300指數漲超25%;滬深兩市的成交金額,也刷新了歷史最高單日成交紀錄。10月8日,A股漲勢延續,上證指數開盤一度探至3674點,最終收於3489點,漲4.59%,至今已經“十連漲”。越來越多人被最近的行情吸引,“現在要不要入場?”“股市漲了這麼多還能買嗎?”“小白要怎麼選基金?”“之前買的基金回本了,賣出還是加倉?”這些問題可能是大多數投資者心中的疑問。

入場前,投資者可能需要了解更多關於市場、關於投資的知識。我們準備了5個 “上車小貼士”,希望給猶豫要不要入場、如何入場的朋友們一些建議。

【貼士1】大漲的時候,更需要謹慎

市場上漲,大家喜聞樂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相比“熊市”,“牛市”可能更危險。市場下跌時大家都很悲觀,不會投入很多,但在市場大漲時,很多人陷入市場狂熱的情緒中,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很可能會“虧大錢”,這個時候更需要格外謹慎。

爲什麼說“牛市”更危險?我們可以來看清華、復旦幾位學者202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聚焦於2014-2015年中國股市劇烈震盪的時期,測算了上交所4000萬條真實交易數據,研究結果發現,資產在50萬以下的“小散”(也就是85%的投資者),在整輪“牛市”期間的投資操作讓他們損失了2500億的資產,資產整體縮水了28%;而資產在1000萬以上的少部分“大散戶”,則通過投資操作實現了31%的資產增值。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兩極分化?文章發現,這是因爲“大散戶”在場時間更長,從“牛市”早期就開始逐步加倉,並且在牛市到達頂點後就迅速賣出了手上的資產,而“小散”則完全相反,在“牛市”達到頂點之後纔開始加大在股市中的投入。

注:WG1、WG2、WG3、WG4分別對應股市資產在0-50萬、50萬-300萬、300萬-1000萬和1000萬以上的個人投資者。紅色虛線(右軸)代表上證綜指走勢。圖片來源:An L , Bian J , Lou D , et al. 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Bubbles and Crashes[J]. Social 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這也是我們說大漲可能比大跌還危險的原因。在最應該入場的“牛市”早期,普通人常常因爲膽識不夠錯過這一階段,直到每個人都認識到“牛市”來了,股價漲了2倍、3倍,周圍的朋友都賺了大錢了,這個時候才衝入市場,反而是需要謹慎的時候。因此,“人聲鼎沸處”,投資者們更需要保持冷靜,避免盲目操作。

【貼士2】越漲越追?別陷入“倒金字塔型”加倉

認識到“牛市”的風險是第一步,並不意味着“牛市”中不投資。在市場上漲時,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加小心理性地去規劃入場時間、倉位管理等問題。

實際中,很多投資者可能會陷入“倒金字塔型”加倉模式,也就是越漲越追,越貴越買,在市場高點時加倉更多。

簡單統計會發現,上一輪“牛市”(2014.6-2015.12)從開始到回落經歷的完整18個月時間裡,有50%的新開戶人數都集中在市場相對高點位的3個月。這意味着,一半的新入場投資者買在了最危險的“牛市頂點”。

反過來,“正金字塔型”加倉是一種更爲理想的倉位管理方式,指的是當市場點位相對較低時,加倉更多,對於基金來說就是當基金淨值下跌時,加倉金額隨之增加,在低位買入更多高性價比份額。從長期來看,投資者的佈局時點自然更集中在低位,持倉成本降低,對於長期收益有正面效用。

當然,從後視鏡視角來看我們很容易劃分“牛市”早期、後期,但在市場演變過程中,我們很難準確判斷目前走到哪一個階段了。對於沒有投資經驗的“小白”來說,一個更容易操作、風險更小的方式是小倉位定投,用較少量資金分批、定期買入基金,既能平滑成本、避免單次大筆投入的風險,又能通過投資紀律約束“高買低賣”的衝動,爲長線投資增加一份定力。

【貼士3】4個錢包,長錢配置權益市場

接下來,我們需要規劃好用哪些資金來入場。“牛市”中的投資者,在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的影響下,可能一時衝動之下,就掏空錢包、甚至加杆杆入市。事後來看,這很容易造成資金屬性與資產的錯配。

標準普爾資產配置模型是較爲經典的資產配置方式,它將家庭資產根據用途分爲四個賬戶,並按照固定比例進行分配,每個賬戶根據對應目標確定要配置的金融資產類別。

用於基金投資,特別是權益基金投資應該用哪筆錢?很容易看到,短期“要花的錢”和 “保命的錢”是用於基本日常開銷和家庭突發大額開支的,需要保證充分的流動性和保障性;“實現目標的錢”更注重安全性,需要長期穩定增值,以應對未來的養老、教育等需求。更適合用於權益投資的是“生錢的錢”,投資者可以用這筆錢在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追求投資收益。

這也是對於可投資資金進行分類管理的一種方式。每筆資金的投資期限不同,對應的投資目標也不同,需要考慮的風險也不同。權益市場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如果你想要將“生錢的錢”投資於偏股型基金,可能更好的方式是長期持有,可以設定更高的長期預期收益目標,同時要做好承受較大回撤風險的準備。

【貼士4】避免上頭,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

決定好用哪筆資金之後,接下來是如何進行配置。權益市場上漲,並不意味着我們就要all in股市,無論在哪一個市場階段,資產配置永遠是投資者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幾乎對所有優秀的投資經理的歸因分析都顯示,對他們收益貢獻最高的,既不是擇時,也不是擇股,而是資產配置。普通投資者更要充分認識不同類型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進行合理搭配。

不同股債比例配置下,投資收益和風險差異很大。我們測算了過去十年間,不同比例股債資產搭配的年化收益和最大回撤水平。可以看到,權益比例越高,年化收益越高,最大回撤也越大。投資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風險承受範圍以及預期收益目標,確定權益類、債權類等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然後再去進行具體產品的選擇。

數據來源:wind金融終端,2011/12/30-2021/12/31。用滬深300(399300.sz)代表股票資產表現用中債新綜合總值財富指數(CBA00101.CS)代表債券資產表現。

當然,配置沒有完美,只有適合和堅持。權益牛市超配權益基金,權益熊市超配固收和現金,這樣美好的配置只能出現在事後的投資總結裡。投資者眼前能做的,可能是參考過往長中短的歷史數據,設定預期收益、瞭解年化波動,參考最大回撤,構建自己的目標配置。這其實也簡單,難的是在既定的配置計劃下,“風雨無阻”地自律執行,不在某類資產波峰時超配,不在某類資產低谷時離去。

【貼士5】把握beta,避免負alpha

入場的最後一步,怎麼選產品?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想要通過自己挑選產品、挑選賽道跑贏大盤,是非常困難的,在行業、風格快速輪動的情況下,要找準有上漲潛力的賽道和公司,對於投資者自身研究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能把握住市場的beta,不因自己的投資操作而造成負alpha,已經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

格隆先生說過,長期投資者會有個誤區:只盯着市場的阿爾法掙錢,但除非是在美國這種兩百多年國運一路向上的國家裡,否則,在大多數環境不算穩定、財富創造和分配容易陷入輪迴的環境裡,貝塔其實遠比阿爾法重要。

對於完全沒有權益投資經驗此時又想入場的人,可以考慮選擇寬基產品,這類基金涵蓋行業較廣,沒有行業風險,不需要太多投資技巧,投資這類基金可以獲得市場平均收益。

對於有一定權益投資經驗的投資者來說,如果想要獲取超越市場平均收益的alpha,可以在權益配置中以寬基打底,輔以部分主動管理型產品。當然,對於主動管理型產品也需要謹慎選擇,一個更爲靠譜的方法可能是,選擇與自己看好的投資方向、投資理念較爲匹配,同時在長期中收益表現較好、風險控制較爲有效的產品。

投資是一場修行。前幾年市場的下跌讓投資者“談基色變”,很多投資者轉向銀行理財、國債等中低風險投資,而近期的上漲又點燃了全民的入市熱情,越來越多人急於開戶,擔心錯失入場時機。市場並非線性運行,牛熊轉換常有,投資者更需要摒除外界干擾,找到適合自己的配置方案和產品,守住預期和紀律,在長期中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