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作爲普通人的你,能對塑料污染做些什麼?
文/閆妍
4月22日,第55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全球戰塑”。本站科技聯合中國綠髮會、中國移動咪咕、多彩新媒、4K花園等機構聯合發起“自然的力量—世界地球日網絡直播活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熊昱彤;《萬物之生》總顧問、紀錄片導演李成才;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冉景丞三位嘉賓做客直播間,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的使用塑料,探討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據悉,我們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料垃圾。在全球已經產生的70億噸塑料垃圾中,只有不到10%的塑料垃圾被回收。菸頭、食品包裝紙、塑料瓶、塑料瓶蓋、塑料雜貨袋、塑料吸管、攪拌棒......這些生活中最常見的塑料垃圾,無時無刻不再侵蝕我們的地球。
因此,“全球戰塑”也是目前亟待“塑戰速決”的環保課題之一。
地球的藍色血液被塑料污染侵蝕,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作爲普通人的你我,能對塑料污染具體做些什麼?我們該如何守護地球家園?
一、從“全球戰塑”到“人民戰塑”
2024年4月22日,第55個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全球戰塑”(Planet vs. Plastics)。爲響應這一主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減塑撿塑”工作組發起“人民戰塑”(People vs. Plastics)項目,呼籲全民參與,社會共治,希望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向塑料污染宣戰。
人類爲什麼一定要“戰塑”?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熊昱彤表示,“幾百年後的人類會如何定義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很可能就定義爲這是一個‘塑料時代’,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給地球留下了一個不可消滅的定西,那就是塑料,它很難降解又無處不在。”
在熊昱彤看來,跟塑料一定要以人民戰爭的形式進行戰鬥,才得以解決塑料對地球生態、對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她舉了一組數據,中國僅去年新茶飲行業至少使用72.5億個塑料杯等塑料製品,而每年中國要產生高達168萬噸的外賣垃圾,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都在告訴我們,“戰塑”已經迫在眉睫。
“如果人類消失2萬年之後,還能夠證明人類存在過的東西就是塑料,因爲它無法消失。”
《萬物之生》總顧問、紀錄片導演李成纔講到,“講述地球故事的不是人類,因爲地球上的物種很多,人類相對來講是初來乍到,但想一想如果要評價地球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其實還是挺無奈的,最後人都可能沒有了,但塑料的痕跡還存在,我們並沒有給地球留下什麼好的、不可磨滅的東西,而是一個極具傷害性的東西。”
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冉景丞常年在野外從事研究工作,在他看來,塑料真正的威脅在海底,海龜的肚子裡有着大量的塑料製品,在膽囊中沒有辦法消化,直到它的死亡。
“我們生活中以爲是很平常的東西,對於生態系統而言是一個不可逆的傷害,很多物種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受到了傷害,這是我們今天要真正警惕的。”冉景丞講。
二、普通人能對塑料污染做些什麼?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佈的數據顯示,塑料在海洋垃圾中佔比最大、有害度最高且持續最久,至少佔海洋垃圾總量的85%。塑料污染使海鳥海龜誤食塑料製品,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後,在海浪和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會分解成微塑料,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後將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微塑料”的研究報道越來越多,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微塑料幾乎無處不在:海洋、貝類、母乳、飲用水、空氣、 雨水。而且一旦被人體攝入或吸入,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可降解的方法,進入到肺、胎盤、甚至血液中誘發心血管疾病等。
“粒徑小於5毫米以下的叫微塑料,絕大部分都是那種非常小的人眼不可見的材料,比如外賣包裝,除了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以外,它對人的健康也是有這種隱患。”熊昱彤建議,“外出的時候可以攜帶自己的水杯、水瓶進行使用,此外儘量減少點外賣的頻次,如果必須點外賣也儘可能使用比較環保的包裝。”
作爲普通人的你我,能對塑料污染做些什麼?
冉景丞舉例,生活中他很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裝袋子,而是會反覆使用布袋。“我們很多生活用品都存在着塑料,完全避免很困難,但我覺得可以逐步減少使用數量。”
熊昱彤則介紹,固體廢物的管理需要遵循3R的原則,即Reduce(減量)、Reuse(複用)、Recycle(再生)。首先通過避免減少產生,從源頭進行減量;然後儘量重複再利用;最後進行分類回收再生利用。
“對於我個人來講,我個人努力做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自己導演的身份,通過公共媒體向大家傳遞‘戰塑’的觀念。”李成纔講。
三位嘉賓不約而同的認爲,重視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和危害,需要全民提升對塑料的認知,並從身邊小事開始做起。
本文系本站科技報道,更多新聞資訊和深度解析,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