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再探「臺」字千古謎(孫世倫)
唐堯、虞舜、夏啓、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提示:不認識方塊字,或能更快找到答案。
答:除了秦、宋、元、明、清等5字外,其他字詞都至少有一個「口」,也就是「臺」的下半。
不識方塊字,便不會受字音字義左右,直接從字形下手,也許會更快找到答案。但認識方塊字才能從音義連想。例如「秦」雖然無口,但贏政自命爲「始」皇帝。例如「元」雖然無口,但「大哉乾元」就是「始」的意思。在網路字典上,其實「清、中、共」等字的甲骨或金文也都有口。上列名單見下圖,依序左上右下。
(照片:作者孫世倫提供)
自許慎起,幾乎所有文字學家都說「口」像嘴巴。這當然合情合理,因爲在造字初期,必然是由最基本、最常見的東西開始。然後才用這些材料,像蓋房子一樣往上蓋。只不過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口」極少象徵嘴巴,並總是隨着祭祀文本出現。反正,無論「口」象徵的是表達自己、管飽肚子、口袋容器,或甚至胎盤,它都是方塊字的一個關鍵元件,有如半導體芯片。
了不起的國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在回憶四六事件時曾寫道:「病從口入,對不對,我沒意見;但禍從口出,這可是無疑的了。」意思是別「張口就來」。我佩服的臺灣清華中文系教授呂正惠先生也告誡我,重點不在於誰先發現了胎盤的引申義,而在如何說服專家學者相信我的假定。這話,我信。
在造字初期,商人的祭祀對象以祖先爲主,那到底什麼東西能與祖先產生連結,並在親族間取得共識?答案就在「元,始也。」始的「臺」就是胎的「臺」,上半的ㄙ象倒巳(子),下半的口象胎盤。所以「家天下」的歷朝歷代,其國姓或國號都有一個口。同理,上圖最後一個字「國」,也就是「或」,象形一件禮器加一件兵器,直白地詮釋了「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排名第三的國之大事,應該是管飽肚子,所以秦有「禾」,宋有「木」,明有滋生萬物的「日月」。
「命名」是人生頭一件講究。不論按字輩、按五行或按國族,都是爲了求好。而以「口」命名,這個道貫古今的現象,即使不是有意爲之,也絕非純屬偶然。估計是從造字初期就已經種下遠因。目前看來是在商代。
「口」象胎盤,以胎盤祭祀祖先的假定,符合字形字義,符合命名講究,也合乎商代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
《史記》記載,帝舜封商代的始祖「契」於「商」地,並賜姓「子」氏。根據張光直先生的《商文明》:「子族是商王朝時期的統治族,雖說並不是所有的子族成員都可成爲商王,但他們是統治族,在商王朝中的地位是至尊的。在子族內部有一個王族和一個子族(或稱多子族),商王選自王族,多子族的成員常常擔當商王的王室衛士。子族的部分女性成員(可能來自王族)成爲商王的族內配偶,其他氏族的女性成員則可能成爲商王的族外配偶。其他氏族的其餘成員,還可以作爲商王的下屬,也享有部分統治權。」張先生又說:「商王如同祭祀男性祖先一樣,對他們的母親和女性祖先們也進行祭祀,甲骨文中載有許多她們的名字。」
換句話說裙帶關係,或說胎盤關係,是商王掌握權力的關鍵。假定在崇尚鬼神的商代,子族以本家的胎盤祝祭,向祖先卜問兵戎、田獵、災禍等存亡大事,不僅對內可以鞏固領導中心,對外還能排斥外姓。這麼說來,「供」奉與「共」祖,是「共」字的一體兩面。至少商代是如此。
這個假定符合都出比呂志先生的觀點,也就是平勢隆郎先生所說的「在祭祀上具有重大意義且帶有政權維持效果的『威信財』,是考古學議題之一。」對國人來說,這不難理解。例如「鼎」象徵國家權力;問鼎中原,表示要造反;所以故宮裡的鼎被搬去了臺灣。
既然「口」那麼重要,應該會有比文字更具體的東西流傳下來。好比說「且」象男性生殖器,體現於祖宗牌位。那女性生殖器呢?
我的假定是銅鏡。古代禮器之一,造型與胎盤吻合,其鏡背突出的鏡紐,象形臍帶。因此後世纔會覺得鏡子可以避邪。
同理,《詩經》上的「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意思不僅是「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同時也指出商人因過於迷信,以胎盤助祭,導致最終敗亡。
也許有人和我一樣,第一次看到銅鏡的照片會覺得奇怪。這怎麼會是鏡子?後來才曉得照片展示的是鏡背,因爲鏡面沒什麼好看。可我還是不解爲什麼要自找麻煩,裝盆水不就好了?在古代,銅原料應該不易取得,加上製造費工,保養費勁,還怕摔怕碰,免得鏡中人扭曲變形。等我後來看到「監」字的金文(象形一個人低頭看着水盆。下圖左上),知道了監就是鑑,我更加不解要銅鏡幹嘛?等又過了很久,纔想起小時候姑姑讓我背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攬鏡自照這檔子事,小夥子就是不懂。
中國最早有紋飾的銅鏡,出土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尕馬臺墓地,發現於墓主的骨架胸前。其直徑9公分,厚約0.25。出土前鏡紐已損壞,鏡緣兩個小孔應是爲了懸掛。見下圖左中。年代距今約3600至4000年,是比商代更早的文物。從圖錄上看,古銅鏡這樣打孔的很少,多是從鏡紐橫穿一孔。
(照片:作者孫世倫提供)
白居易有一首《對酒》是這麼寫的:「漫把參同契,難燒伏火砂。有時成白首,無處問黃芽。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唯將綠醅酒,且替紫河車。」參同契、伏火與黃芽都是煉丹術語,反應道家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紫河車」也就是人的胎盤。可見最晚自唐代,國人就知道胎盤與延年益壽有關。金文的「壽」見上圖左下。同理,做爲古代常見的陪葬品,銅鏡之所以入列,不單是因爲光明及理容的含意。補一句題外話,紫河車的「車」得用客家話或閩南話發音,這首詩才押得上韻。不然老是談古文的字形與字義,冷落了字音。
有青銅器銘文顯示,周天子分封諸侯,除了領地及人力,還有許多禮物。據《三國志》記載,魏王於景初二年(西元238年)賞賜了一批禮物給日本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禮品名單包含銅鏡百枚(見上圖右。照片來源:大阪府立彌生文化博物館的維基網頁)。從照片上女王的姿勢推想,她高舉的不是梳妝用的日常用品,而是與神靈溝通的禮器。魏王之所以會多多益善地送出銅鏡,意在透過胎盤展示王室血統。
因此有規矩紋、乳丁紋、禽獸紋或雲雷紋,也就是銅鏡不光滑的那一面纔是正面,因爲它們是禮器。而照片上舉銅鏡的方式也不對,應將象徵臍帶的鏡紐朝天,表示與祖先連結。這一點可以由上圖的「共」字證明。
東亞出土的銅鏡很多,不僅在收藏界獨樹一格,學界也有很多探討。所幸在這個網路時代,即使非科班如我,只要抓對關鍵字,便有機會獲得,並運用前輩們皓首窮經也不易掌握的資料。
據國外漢學界研究,東亞古銅鏡有一類「TVL鏡」,因其飾紋如3個大寫字母而得名。這些研究多半從天圓地方、對應左右前後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或是中州、九州等角度進行分析。我必須說,他們沒抓到關鍵字。
中國考古界稱TVL紋爲「規矩紋」,因爲T象丁字尺,L象角尺,V象圓規,是古代的重大發明。如果從「規矩」與「胎盤」的角度切入,便能連想到神話裡的女媧與伏羲,他倆多半是以交尾的姿勢一同出現。見下圖。女媧在左,舉着規;伏羲在右,拿着矩。進一步還能連想到左右對稱的「後」與「司」,因爲「口」象胎盤,義同交尾。
(照片:作者孫世倫提供)
說到文物有靈,文字有靈,這個胎盤假定還讓我發現了另一件神妙的事。很多人聽過故宮博物院南遷的故事。爲了抗戰與國共內戰,60萬件老古董從北京裝車,經上海、南京、重慶,再回到南京,然後臺中、臺北,居然能夠完好無缺,一路無恙!不禁讓人由衷感佩那些護送國寶,殫思竭慮,甚至付出生命的各路英雌好漢。
下圖中央是甲骨文的「古」,其餘按左上右下,依序爲括弧內的「莊尚嚴」、「申若」俠,以及申、「因」、「喆」、「靈」,正是伴隨故宮南遷的「老故宮」們其中一家人的姓名。莊父、莊母及4位兄弟。6個大名要不有口,要不有申(神),要不有若(巫)!還有比這更神妙的事嗎?
(照片:作者孫世倫提供)
您別說,這個胎盤假定也許還有點意思!不然,誰能告訴我爲什麼,絕大多數的甲骨文出土於盤庚遷殷的殷?又爲什麼開天闢地的人,名叫盤古?若不是因爲胎盤,是什麼呢?